“法制先锋”工作团队
江苏大学高度重视“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对照教育部印发的《建设指南》,高标准制定了《江苏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实施方案(试行)》,明确将“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作为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战略举措,积极构建富有江大特色、符合思政要求、贴近学生实际的社区育人共同体。社区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较差,致使一部分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部分学生之间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严重时甚至会“拳脚相加”致使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聚焦大学生法律风险防范,及时化解学生矛盾,建立健全接诉即办机制,是“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的重要内容。
江苏大学学生社区“法制先锋”工作团队秉持“党建掌舵,法制宣导,接诉即办,解忧护航”的工作理念,聚合学校党政干部、导师(学业导师)、辅导员、专业法律人士、警官、心理教师、朋辈学生等育人主体,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引领力、组织力、学习力、服务力、创新力”,形成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法律意识强化和法律知识普及为主业,数字赋能的现代化大学生法制教育与服务群体。团队活动覆盖江苏大学十所书院,教育引领和服务4万余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团队成员共计10人,学历职称全面,法制专家参与,性别比例合理,能够针对大学生常见法律问题开展深入宣传教育,有效减少大学生各类法律风险,是一支品德优、业务精、善创新、懂协作的社区育人团队。
一、建设经验
1.开展“链条式”教育活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江苏大学学生社区“法制先锋”工作团队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目的,构建“社区-书院-楼宇-宿舍”教育链条,在社区开展了法律系列活动,将大学生常见法律风险进行沉底覆边式教育。梳理大学生法律风险清单,运用社区公共活动场所,邀请各书院学生志愿报名学习。组织有强烈兴趣的学生担任“法制小先锋”,为他们提供学习材料,开展培训,再请他们到各自楼宇进行宣传。各宿舍设立“校园法制信息员”,与团队老师和“法制小先锋”对接,负责教育活动信息的传递,收集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用青年人喜爱的学习方式,实现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了迅速响应学生需求,建立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完善“学生反映—集中转办—限期反馈—跟踪问效”的工作闭环。进一步加强基层社区学生个人矛盾纠纷化解与大学生思政工作引领之间的融合互补,创新和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探索高校社区力量助推信访矛盾调解社会治理新模式。
2.进行“集约式”宣讲教育,发挥专业专家优势。法制先锋“接诉即办”解忧工作团队进驻社区,团队负责人负责目标制定、互动规划与统筹,辅导员负责整合学生现实需求,对接法律专业教师、校园法务人员和警官,从大学生刑事风险防范、民事风险防范和行政法律风险防范三个方面生成“集约式”宣讲教育清单,组织具体活动实施,将团队目标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团队依托江苏大学法律援助中心,以及法学院开创的“律先声”微信公众号平台,普及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信访工作条例》,提供与基层矛盾调解问题有关的最新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并就与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条与司法解释进行阐释分析。同时团队定期邀请专家进行业务培训,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3.打造“沉浸式”教育平台,发挥数字赋能特点。运用当代大数据优势和新媒体优势,开拓浸润式法制思政阵地,积极打造网络视频、警示教育场景、模拟法庭等教育平台,建设“法制”社区,方便及时反馈民生问题,为社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法律援助。开学伊始,团队负责人和警官先后在社区附近的学术报告厅为学生上“开学法制第一课”,法学院教师和校园法务人员多次来到社区法律驿站,与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谈心谈话,“滚动式”讲法律知识,唤醒学生法治意识。发挥朋辈学生组织力量,成立大学生法制宣讲小分队进社区驿站开展宣讲,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点燃求知之火,展旗育人第一线。
二、运行机制
江苏大学学生社区“法制先锋”工作团队创新建构了高校“一站式”社区“‘双螺旋四平台’赋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与法律知识教育”运行机制。
“双螺旋”:一方面依托学校党建思政教育特色,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夯实青年人法治意识,形成“党建思政+道德法制”交融链;另一方面,充分挖掘高校法制资源,不断提升大学生专项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知法守法意识能力,形成“自我防范+社会宣传”耦合链。
“四平台”:一是构建法治意识强化与法律知识提升综合学习平台,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大学生常见法律知识普及和深入教育为主要目的,构建以防范信息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网贷、隐私侵犯、就业风险等为主要内容的现场教学和媒体学习平台,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提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二是建立数字模拟平台,加强场景模拟平台建设,鼓励学生自主了解法律知识,以“沉浸式”体验实时感受社会最新犯罪手段,提升学生防范能力。三是打造教学实践指导师资交流平台,塑造一支具有社会责任感、师德高尚、专家化特色鲜明的团队力量,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学业导师共同参与大学生的道德品德提升与遵纪守法教育学习,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科学道德教育,建立师生互换的学习交流平台,形成浓厚的法制氛围;四是构建大学生自我提升平台,通过组建“法制小先锋”“法制信息员”学生团队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主观能动性,学会自我防范的同时增加向社会开展全民法制宣传的能力。
三、育人成效
1.汇聚优质团队合力,大学生法律防范意识有效提升。社区团队全面落实江苏大学《各类育人力量下沉学生社区的实施方案》,推动领导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学生。团队每月开展“校园法律知识你我他”系列活动,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社区设立“法律驿站”每周开放日,由专业人士解答学生咨询,切实解决学生“急难愁盼”问题。学业导师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研究生导师进行科学道德教育。一年来,实现江苏大学“一站式”社区法制知识100%全覆盖,团队开展宣讲30余次,接受学生咨询200余例,拍摄推广宣讲短视频30余条。校园社区遵法守法氛围日渐浓郁,大学生法律意识得到有效增强,23年9月网络被诈骗案件比去年同期下降50%。
2.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大学生维权渠道完善畅通。强化资源优化整合,升级学生社区活动空间,拓宽讲座活动、研讨交流等公共物理空间,在社区创办“行走的法律课堂”,推进课程思政与法制教育同向聚合。社区团队与大学生权益部共同打造师生法制管理服务共同体,围绕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需求,就业劳务知识需求,一般家庭经济纠纷等问题,协同法律专业人士、心理教师、学生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十大育人中心,系统联动学校、院系、职能部门等各方面力量协同开展工作,实现过程性规范、伴随性指导,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和受惠面。通过落实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实现“学生反映—集中转办—限期反馈—跟踪问效”的工作闭环,团队成员一年来走访宿舍200余间,确保社区大学生维权渠道完善畅通。
3.定制需求靶向教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逐渐增强。社区团队以楼宇年级为单元,精准提供靶向服务,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一体化建设“线上线下、虚实一体、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法制知识宣传与服务模式。社区团队依托校园数字平台提供的学生一键画像、过程记录、趋势预警、智能推荐和科学评价推出智能化服务,深度挖掘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纪实数据,推出个人所需法制知识表单,促进完善学生成长管理服务智慧平台建设。同时组建“星火燎原”大学生法制宣讲团,通过寒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将法律知识溢出校园服务社会。在“校地共建”背景下,深度打造社会实践基地。社区团队协同法学院、象山街道于2022年7月,成立了“学院派”调解品牌。品牌下设“一室一站”,即“名师流动调解工作室”“调解雏鹰工作站”,由七名江苏大学法学院教师参与、三十多名法学专业的学生入站,活动辐射校园学生社区和周边象山街道15个社区。“学院派”师生在象山街道参与普法教育与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给同学们搭建起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志愿服务平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逐步增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