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区团队

社区辅导员工作团队

来源:同济大学 发布时间:2024-01-16 15:25:15

学生社区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济大学高度重视学生社区工作,采用各部门分工协同、各司其职的工作模式,共同推进学生社区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1998年,同济大学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党委学研工部牵头,协同后勤、基建、资产等多个职能部门,率先开始选拔具有一定学生工作经历的优秀在读研究生党员入住本科生学生社区,践行“一线规则”,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同学,探索建立与学生常态化交流互动机制,协助解决涉及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发展等实际问题。2008年,社区辅导员团队成立10周年,社区辅导员队伍也逐渐从四平路校区扩大到了嘉定、沪西、沪北校区,团队人数也由最初的10余人扩充到50余人。2021年,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单位,学生社区辅导员团队以“同场域融入学生生活,同频率开展学生交流,同成长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紧抓学生社区这一育人阵地,稳抓党建引领、寝室走访、学业帮扶、特色文化建设、危机事件处理等,努力将日常工作做细、做实、做活。

同济大学社区辅导员团队按照“思政引领——管理支撑——朋辈领航”的总体架构,以三支队伍,即思政队伍、支持保障队伍、朋辈队伍,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党委学研工部思政科工作人员为核心,发挥思想引领、统筹规划、团队管理考核作用;以后勤管理与保障处、基建处、资产处、后勤产业发展公司工作人员为支撑,提供物理空间、设施配备、管理服务保障作用;以朋辈导师、学生党员为先锋,提供思想、学业、行为、心理支持和示范作用目前社区辅导员工作团队共有79人,其中思政队伍8人、支撑保障队伍4,朋辈队伍 67人,覆盖全校四个校区,做到全员覆盖、全时保障。

一、工作经验

(一)加强顶层设计,党建引领凝聚社区育人合力

一是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作为常委会、全委会和校长办公会重要议题,及时协调解决学生社区队伍建设、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等问题。二是强化制度设计和组织保障,成立书记、校长双牵头的“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社区“新三同”工作方案,为社区辅导员团队建设做好制度保障;完善学生社区组织架构,成立学生社区议事协调工作小组,明确社区辅导员团队工作联系机制,汇聚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朋辈力量合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单位各负其责、全员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三是加强支部共建,将党建、思政和业务工作有机融合,通过联合主题党日、交流座谈、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社区辅导员团队凝聚力,一体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落地落实,共同完成四平路校区、嘉定校区、沪西校区“集成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中心建成。

(二)明确工作职责,多层次构建社区育人队伍

一是明确团队分工,按照“思政引领-管理支撑-朋辈领航”的总体架构,以三支队伍,即思政队伍、支持保障队伍、朋辈队伍,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二是细化工作职责,以党委学研工部思政科工作人员为核心,发挥思想引领、统筹规划、团队管理考核作用;以后勤管理与保障处、基建处、资产处、后勤产业发展公司工作人员为支撑,提供住宿空间修建、学生基本数据排摸、日常物业服务、设施设备维护等后勤保障工作;以朋辈导师、学生党员为先锋,协助住楼教师组建学生楼长、楼层长、寝室长等网格员,形成稳定的学生楼宇骨干队伍,组织楼宇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实践锻炼等方式参与社区建设和楼宇管理。

(三)注重项目牵引,多举措营造社区育人文化环境

一是依托“学生社区特色文化精品项目”和“学生社区文化工作室”,支持思政队伍、管理队伍、朋辈力量等社区辅导员团队成员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结合社区文化建设、学业导航、职涯教育、心理咨询、劳动教育系列活动,探索社区育人与文化建设新模式,每学期立项20余项,覆盖40多幢楼宇。二是打造“社区文化节”、“一楼一品”、“最美宿舍”、“最美寝室长”、“方寸宿舍间·寝室大作为”等社区文化精品活动,提高社区辅导员团队粘性,每年累计开展活动1000余场次,累计参与人次达4.5万人次。

(四)注重接诉即办,全方位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创建接诉即办平台,健全问题快速反应和解决反馈制度,畅通学生反映问题渠道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完善“学生反映-集中转办-限期反馈-跟踪问效”的工作闭环。二是设立“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站点,建设学生社区线下服务大厅和线上服务平台,提供学业发展、科研训练、技能实训、项目实践、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勤工助学等日常事务办理与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精细化、差异化、专业化成长服务。

(五)完善选聘考核,全过程激活社区育人效能

一是完善社区辅导员团队管理考核制度,制定《同济大学社区辅导员管理考核实施细则》,通过量化考核,强化监督等方式提升社区辅导员团队整体水平。二是提升系统化“选用-培育-管理-考核”成效,通过开展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骨干培训,召开每周秘书处会议、每月全员例会等方式,规范队伍管理,系统提升队伍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

二、工作案例

1998年起,同济大学开始选拔优秀在读研究生党员入住学生社区担任社区辅导员,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同学。25年来,在学校党委的引领下,在党委学研工部具体指导,后勤管理与保障处、基建处、资产处、后勤产业发展公司多维协同下,他们扎根学生社区场域、聚焦在住学生、稳抓党建引领,通过寝室走访、社区文化建设、学业帮扶、心理支持、危机事件处理等方式,发挥“顺风耳”、“千里眼”、“吸铁石”、“大导演”、“机器猫”五大作用,在传统思政工作的留白着笔墨,在学生校园生活的末梢做文章。

党旗引领,凝聚社区奋进力量。一是在社区内设置党员亮相墙,社区辅导员挂牌亮相,公开姓名、寝室和工作职责,在工作时间内统一佩戴党徽,签订亮身份承诺书;宿舍统一挂牌,工作时间内必须在岗值班,工作时间内必须接待来访学生。二是强有力聚合社区党员力量,引导学生党员担任学生楼长、层长、宿舍长,自觉投身社区管理、积极主动服务群众,以点带面强化学生党员在社区的思想引领作用。三是依托46间各具特色的社区党建活动室,组织开展党章学习、学生社区微党课等活动,将学生社区打造成为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阵地,推动思政工作下沉延伸。疫情期间,社区辅导员坚守各自阵地,发挥扎根社区优势,克服重重困难,有效落实学生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成为校园里一支“叫得动、拉得起、顶得住、来即用”的重要力量。

精耕细作,筑牢社区运转骨架。一是构建片区、楼宇、楼层、宿舍和学生全覆盖的网格化工作体系,建立“学院—系所—班级”纵向管理与“学院—社区—宿舍”横向服务相互作用的运转机制,网格内形成设岗定责模式。每个社区配备2名社区辅导员,建立全楼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库;定期走访学生宿舍,每个社区每月走访不少于10间,并做好走访记录,学期结束前做到寝室走访全覆盖;定时在岗值班,每周工作日22:00—23:00在辅导员工作站值班,接待来访学生、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或困难。二是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设立“半小时工作法”,及时收集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安排专人进行汇总并及时处理反馈;践行“接诉即办”和“事事有回应”理念,在学生社区创建接诉即办平台,畅通学生反映问题渠道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充分回应学生诉求,完善“学生反映-集中转办-限期反馈-跟踪问效”的工作闭环。

一楼一品,丰富社区文化供给。一是立足各自所在学生社区实际,利用社区内党团活动室、传统文化工作室、阅览室、健身房、心语屋等功能性基础设施,将“五育”元素融入社区空间,制定“五育”培养方案,以五大必选模块和拓展提升项目为着力点,赋能学生全面发展。二是依托“学业指导站”,开展读书活动、经验交流、朋辈讲堂等,在社区内开展高等数学、结构力学、计算机、外语等基础课程的学业帮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风。三是打造社区文化精品项目,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新时代同济文化内涵,开展“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在一起”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打造“一楼一品” 、“社区文化节”、“十佳宿舍”、“最美寝室长”、“学生社区非遗文化体验工坊”等社区文化活动,每年开展活动1000余场,累计参与4.5万人次,将学生社区打造成为有志青年的理想地、有为青年的实践地、有爱青年的治愈地、有料青年的合作地、有氧青年的打卡地。

多元协同,拓展社区育人功能。一是建立“学校-学院-社区”三级管理服务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学院力量,将学科、课堂、教师、朋辈等育人资源配备到学生身边,探索形成富有特色的学生社区“课程包”,实现一二课堂同频共振良好氛围。二是整合领导力量、专家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等各类育人资源,参与学生社区驻楼导师工作站建设。邀请知名教授、知名学者、专业教师进入社区同在住学生面对面交流,每年1200余人次知名教授学者驻楼一周开展工作,开展“社区讲堂”、“学术沙龙”、“成长问诊”、“师生对话”,走访覆盖学生2万人次,促进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通,将学生社区从单一的生活居住功能逐渐拓展成为生活、教学、实践、创新、发展功能于一体的学生教育生活成长时空综合体。


责任编辑:张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