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淮之声”文化坊
安徽理工大学是“以工为主,理工结合”为特色的高校,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相对偏少,无法满足学生对文化艺术知识的渴求;同时,高校学生对大学四年的求学之地感情甚深,渴望了解当地文化;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方法的训练,人文修养的提高是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区团队针对理工科大学生文学艺术知识相对匮乏、艺术品味相对较低、人文素养相对不足等现象,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充分挖掘优秀地域文化资源,将地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探索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可行途径,将文化自信的“种子”播撒到每个学生心中。
社区团队形成了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名师引领、相对稳定、富有活力的社区队伍。截止2023年10月底,总数达15人(思政工作干部3人、辅导员3人、思政课教师3人、学生6人)。
一、建设经验
经过三年的培育和实践,基本构建了制度化、专业化、带动强,有特色、有考评,有成效,可复制、可推广、可量化,具有“地域特征、学校特色、学生特点”的“6856454”社区文化育人模式,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即:工作坊依托“楚淮讲坛、淮南地域文化宣讲营、‘梧桐树下’读书会、暖阳爱老学校、星火科普服务团、大学生社团(大学生历史文化协会、鸿烈学社)六大载体,凝练出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煤矿文化、孝善文化、校史文化、读书文化、红色文化、社团文化八大方向,通过“思想引领教育青年,文化传播感化青年,技能实践历练青年,志愿服务凝聚青年,创新工作培养青年”五大工程,采取文化氛围营造、文化平台搭建、文化调研实践、文化教育教学、文化传播转化、文化自觉担当六大举措,打造了‘梧桐树下’大学生读书文化节、‘楚风汉韵’淮南地域文化宣传月、‘化学与生活’创新创意科普作品征集大赛、‘情暖夕阳’大学生孝善文化节四大名片,形成了楚淮讲坛、育人笔记、青春榜样、学生之问、志愿服务五大品牌。同时,为巩固落实“楚淮之声”文化坊育人品牌,深度融入“文化+”理念,衍生出“楚淮之声文化书院、楚淮之声阅读空间、楚淮之声文创馆、楚淮之声社科知识普及基地”四个旗下品牌。
二、运行机制
在地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探讨中,社区团队初步探索出了相对成熟的运行机制,具体概括为:树立一个文化理念:以“文”化人助成长,以“文”育人促发展;建立两个文化基地:校外文化育人实践基地,校内文化育人培育基地;打造三个文化圈层: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课堂;完善四个文化教育举措:专题式研讨、自主式学习、体验式实践、感悟式反思;形成五个文化教育模块:多元文化融合、多种要素汇聚、多方主体协同、多维全程育人、多个媒介传播;巩固六个文化育人基础:拓宽文化视角、练就文化本领、培育文化修养、树立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坚定理想信念;瞄准七个文化育人方向:以志愿服务组织和淮河流域优良的家风家训为代表的善文化、以旷工精神和煤矿历史为代表的煤矿文化、以新四军和抗战故事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以“楚风汉韵”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学校悠久历史底蕴为代表的校史文化、以智慧思政为代表的网络文化、以读书节为支撑的阅读文化;实施八个文化育人目标:制定文化育人保障措施,提升文化育人队伍素质,健全文化育人制度体系,培育文化育人理论成果,强化文化育人实践成效,建立文化育人特色品牌,提高文化育人影响力,建立可复制可推广文化育人新模式。
三、育人成效
1.吹响地域文化号角,开展“文化圈”引领示范工程。社区团队率先在学校发起成立“楚淮讲坛”,利用“淮南鸿烈”官方公众微信号语音平台,开辟“每日一句淮南子成语典故”夜话栏目。同时,相继开展淮河文化古迹考察、历史剧展演等特色活动。在优秀地域文化的浸润下,成员先后撰写思想政治教育类作品300余篇,一批学子的优秀作品在各类文化创作、创新、创意类比赛中脱颖而出,这些作品大都是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域特色为题材,阅读性、观赏性、传播性较强。
2.开展地域文化调研,开展“文化炉”铸造淬炼工程。社区团队一直致力于地域文化的调研和考察,2021至2022年,利用寒暑期社会实践之机,共组建淮河流域治淮精神寻访团、安徽百年革命精神寻访团、红色校史人物故事采集与红色基因传承调研团、淮南煤矿精神文化传承团等9支实践团队,对淮河流域当地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和文化遗址等进行了走访调查,查阅了有关地域文化研究文献,从学理上概括出地域文化的基本内涵,系统展示出淮南地域文化中凸显“楚淮文化”的元素内容,形成了独特的调研方法和宝贵的调研资料。
3.搭建地域文化平台,开展“文化场”吸引效应工程。社区团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积极在淮南各地传播善文化、组建善团队、培育善典型、挖掘善故事。社区团队骨干有校级社团“大学生历史文化协会”“鸿烈学社”指导老师,校暖阳爱老学校、淮南地域文化宣讲营、星火科普服务团三大公益组织创办人,校“情暖夕阳”大学生孝善文化节、“梧桐树下”大学生读书文化节、“楚风汉韵”淮南地域文化宣传月发起人。社区团队在2018年建立“楚淮之声”地域文化育人实践基地的基础上,于2021年12月29日,联合淮南市文明办、市政园林局,建立了“楚淮之声”城市书房,旨在传播淮南善文化。
4.注重地域文化创新,开展“文化魂”凝聚筑梦工程。社区团队将文化调研心得转化为研究成果,升华为文化灵魂和精神力量,应用于工作实践。成员撰写的文章获省级及以上奖项20余项。先后获批校级及以上课题18项;发表地域文化方面的学术论文18篇,在“楚淮之声”微信公众号上累计发表文章300余篇,获省级及以上奖项20余项。
5.推动地域文化传播,开展“文化源”洗礼心灵工程。社区团队利用网络与新媒体、动画设计专业优势,录制《淮南子》成书过程纪录片,制作《淮南子》故事动画片;利用自媒体、抖音短视频等新的传播媒介在线上推广。社区团队连续七年举办“楚风汉韵”淮南地域文化宣传月活动,将淮南地域文化引入校园。为更广泛地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区团队打造了定期开展的“梧桐树下”大学生读书文化节和不定期举行的“梧桐树下”读书会,作为传播地域文化的媒介,其中读书文化节已连续举办十届。2022年9月,为更好地将善文化浸润校园,发起首届“情暖夕阳”大学生孝善文化节,表达了弘扬中华传统孝善文化的坚定信心。
6.强化地域文化自觉,开展“文化馆”廉洁教育工程。多年来,在优秀地域文化的影响下,社区团队引导师生在理论宣讲、疫情防控、舆情处置等方面,自觉提高政治站位,率先垂范,将优秀地域文化运用到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中,争当地域文化的宣传者,争做地域感人故事的讲述者,争做清朗网络环境的建设者,争做线上公益事业的传播者;同时围绕“环保攻坚战恶化经济论”“中美贸易战中国妥协论”“港独分子游行示威自由论”等网上舆情以及国家、学校大事,及时转发国家发布的权威声音,开展有理有据的评论;在微信、微博、贴吧设置议题和发帖,转发和评论官方发布信息,很好地回应了学生的网络关切,实现了社区团队成员所带学生零违纪、零投诉、零掉队、零事故。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