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区团队

辅助线助学公益团队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发布时间:2024-01-16 13:56:5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017年5月,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调研学校数学公共课程的基本学情,较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不得要领、学习效果欠佳、丧失学习兴趣。结合学校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度的深入推广,以及学分制、学习群体与行政班级逐步分离的现实情况,学校尝试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始研究和探索通过“朋辈互助”的形式,采用微公益与新媒体平台、线下面对面交流答疑相结合的形式,在学校“港湾”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针对数学、物理学习的学业帮扶。通过组建中国海洋大学辅助线助学公益团队,搭建创新学习互助平台,围绕习题解答、知识点答疑、数学思想与思维模式培养等方面,形成了“答疑—解惑—启智”的“三进阶”学业帮扶模式,在全校范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

团队成员以数学科学学院辅导员、专任教师、学校学生社区工作人员以及数学科学学院本科和研究生学生为主,广泛吸纳来自13个学院热爱并专长于数学、物理学习的同学,从学生社区开始辐射,为全校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辅导服务。团队设总负责人1人,下设8个小组并设组长。团队遵循线上与线下“双线”答疑拓展帮扶模式,搭建“辅助线助学公益平台”,形成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多样化帮扶机制。小组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业帮扶体系。

一、团队建设意义与经验

学业是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石,营造优良学风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大学数学课程作为众多本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在学业发展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只有打好数学基础,才能让学生们在其专业课的学习上更加游刃有余,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

但是高等数学抽象难懂,尤其是变量的思维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此外,中学长期应试教育的特点使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鞭策式、灌输式教育,进而难以适应大学数学老师的教育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不得要领、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效果欠佳、丧失学习兴趣。2017年,学生公益团队对全年高等数学类公共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进行分析,初修合格率为82.3%,重修合格率为55.6%,补考合格率仅为23.2%,高等数学成为部分学生大学期间挥之不去的噩梦。

针对上述问题,团队于2017年开始研究和探索通过“朋辈互助”的形式,开展针对数学学习的学业帮扶。通过组建辅助线助学公益团队,搭建创新学习互助平台,围绕习题解答、知识点答疑、数学思想与思维模式培养等方面,形成了“答疑-解惑-启智”的“三进阶”学业帮扶模式;2023年,辅助线助学公益团队入驻学校东海苑“港湾”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将“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学在海大”学业帮扶体系的阵地支撑,以辅学为主,以解惑专业思想、培养学习兴趣为辅,打造“勤学工作坊”“答疑工作坊”等特色品牌项目;开展“个辅”“团辅”“定制学”等学业辅导,深入学生社区开展学风调研与建设,提供个性化辅学套餐;聚焦学业迷茫困惑,邀请专业指导教师、优秀学生朋辈提供学业规划服务咨询,为同学们提供专业答疑、分享交流、创新提升的社区平台,最终形成新时代学风建设的社区方案,在全校范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创学风建设新局面。

二、团队运行机制

(一)学业帮扶模式

1.成立“朋辈互助”团队——辅助线助学公益团队

随着大学生公益责任意识的觉醒,借助新媒体的公益传播是近几年兴起的全新媒介现象,团队尝试以大学生为主体,采用微公益与课程辅导相结合的模式,针对数学学习开展学业帮扶模式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在这个基础上,规划建立了基于高等数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的“朋辈互助”团队—“辅助线助学公益团队”。

团队成员以辅导在校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推广数学文化为宗旨,面向在校学生开展学业帮扶活动,成员以数学科学学院本科和研究生学生为主,广泛吸纳来自13个学院热爱和专长于数学、物理学习的同学,为全校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数学、物理辅导服务。

2.“辅助线助学公益平台”的基本架构和运行模式

辅助线助学公益团队设立8个小组,遵循线上与线下“双线”答疑拓展帮扶模式,搭建“辅助线助学公益平台”,形成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多样化帮扶机制。小组之间分工明确,相互联系,配合默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学帮扶体系。

3.师生联动模式

辅助线助学公益团队、指导教师与任课教师三方合作,加之“双线”答疑模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3+2”学业帮扶体系。以高等数学教学组教师为主成立教师“党员先锋岗”加盟助力“辅助线”,全程参与学生课后高等数学补充学习。每学期末,由党员教师为同学们解答习题和讲解知识点,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贴近学生实情,让补充教学、学业帮扶更加完善,答疑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具体工作

1.依托多样媒介,探索高效助学模式

传统面授。线下指导分学业辅导和思想辅导两种,其中学业辅导侧重于试题分析和解题思路分析、学习知识点总结归纳等;思想辅导重点了解分析求助学生的学习困惑,帮助分析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理顺学习思路,开展“个辅”“团辅”“定制学”等学业辅导,提供个性化辅学套餐。

移动互联网答疑。依托“OUC掌上数学”微信公众号、“辅助线助学公益平台”b站视频答疑、QQ群答疑以及自主研发的“iouc掌上数学”小程序、“辅助线助学论坛”等多样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展答疑,让数学学习不再具有时空局限性,实现实时互动答疑和一站式资料共享。

微公益线上课堂。2022年推出线上直播课,由团队成员和大学数学教研组联合出品“辅助线高数直播课”,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疑难点师生共同备课,打造“问道数学”精品习题课。

2.完善助学职能,拓展服务对象

为精准服务不同学科,推出“辅助线答疑小分队进学院”“答疑小分队社区学风调研”等特色活动,实现了从“一对一”到“群体授课”的转变,解答数学题目、进行数学学习经验分享等,实现“定制化”学业指导项目。

除答疑解惑外,以每周课后作业为主进行题目讲解的视频录制;整理知识点笔记、章节思维导图、试卷重点难点,为同学们的日常学习助力。

3.传播数学文化,展现数学之美

通过“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生活中的数学”“启发性问题”等“数学之美”栏目的开展提升学生社区平台文化创新建设,培养同学们的数学思维,让大家克服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挖掘同学们对数学的热爱,从而发自内心产生学习的动力。

三、团队育人成效

1.团队答疑工作成效

过去的2000多个日夜里,近500名“辅助线”成员用智慧与奉献安抚学生们学习焦虑。召集2200名志愿者为8万名学子开展的800多次社区答疑定制服务,提供11门课程的答疑讲解;通过三大互动平台线上答疑5000余题,线下面对面答疑超3000余题,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近8000人,发布推送600余篇,含特色主题20余种,推出期中期末考题解析40余套,通过b站视频号推出习题详解94期,播放量超5.2万。

2.团队成员成长成才

团队中的所有同学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同时还是受益者,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研究意识、主动学习能力和服务他人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成员在讲解题目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复习相关知识点并从中学到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同学们问题的多样性,考验着团队成员的随机应变能力,提升为他人答疑解惑的能力;成员“学以致用”,深化建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已解决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供商经济、产品优化等20多个领域的实际问题。团队成员连续五年获评中国海洋大学“优秀学生标兵”荣誉称号(全校每年仅10人)、“最美海大人”等多项荣誉称号以及荣获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

3.团队工作认可程度

团队开展答疑活动获得了学生广泛认可,数十名学生受团队帮助后表示愿意加入团队将公益精神传承与发扬下去。除此之外,团队多次在中国海洋大学获得团体奖学金与“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2022年获得第四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责任编辑:张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