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区团队

新生社区导学团队

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发布时间:2024-01-16 10:43:2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自2018年开始以书院制建设探索开展了“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创新性提出“双院共同育人、双空间育人、双师育人”理念,落实九支队伍进书院开展育人工作,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按照师生比1:20配备本科生导师,全校近60%教师参与,打造了“院士进书院”“教授午餐会”“大咖下午茶”等品牌活动,形成“转身就是大师、身边就是专家”良好育人氛围。

2022年,在已有“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针对新生社区学生的新特点,学校以“目标引领、学科专业引领、个性化指导”为主要任务,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言行示范、业务精湛、成长引领的新生社区导学团队。新生社区导学团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高质量育人队伍转化为育人优势,聚焦学生发展起步的关键时期,激发学生的内生成长动力,通过开展信念教导、适应引导、专业向导、学涯辅导、科研引导、实践指导,为新生量身定做个性化教育“菜单”、奠定全面发展“根基”,全面提高学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一、团队建设和运行机制

1.多维度、多层次构建“123N”导学育人新模式

新生社区导学采用“123N”的导学育人新模式促进教学相长,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1”是1项改革,改革由新入职青年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机制,由“国字头”知名教授担任社区新生导师,引导高层次人才入驻学生社区,纵深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升本科生导学水平和层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

“2”是2门课程,依托《新生研讨课》和《学科导论》2门课程,以实在内容驱动新生导师教学与育人的深度融合,课内与课外紧密衔接。依托《新生研讨课》,大一上学期新生导师主要进行大学生活适应指导、学习适应指导、学科专业知识入门教育;依托《学科导论》,大一下学期新生导师主要进行学科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思路、学科相关的核心概念、科学研究方法及科学素养教育。

“3”是3个认识,核心是帮助学生认识学校、认识专业、认识自我。重在开展人生引导和学业指导,引导和启发学生更好地掌握大学学习方法、体验大学学习氛围,使学生尽快了解和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及专业相关情况,促进学生的学校认同和专业认同;加强师生互动,锻炼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素养,形成个人能力素质发展规划。

“N”是N种方式,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导学活动不限时间、不限地点,教室、社区、操场、会议室、实验室、户外都是师生的活动地点,科创项目、文化互动、体育活动、热点话题、学习答疑、党员发展都可以作为师生交流的载体,讲座报告、劳动体验、项目路演、主题发言、实地参观、小组交流、活动实践都是师生可以选择的形式,每年新生导师在书院先后开展各类交流活动2200余次。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新生导师制的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的指导服务,满足新生不同方面的需求,促进新生全面发展。

2.双发力、双抓手创建“党建+”“科创+”新体系

“党建+”体系助力新生导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政治引领。围绕工科高校培养创新性复合人才的办学使命,以及国家对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要求,将新生导师制与党建相结合,开展系列“党建+”道学模式。新生导师作为其团队新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一是在日常导学过程中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将导学的日常交流与学生入党启蒙、思想汇报等活动融合到一起,促进学生的思想成熟和党性提高;二是导师在对学生专业教育过程中,带领学生参观校史馆博物馆,传承学校红色基因,以学校聚焦国家紧缺的多个“全国第一”来激励学生科技报国的斗志;三是新生书院特设党支部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络与创新人才培养系起来,结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在导师的引导帮助下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将个人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

“科创+”体系建立新生导师和学生的互信关系和交流机制。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目标,要求教育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上持续发力。新生书院构筑了“新羽计划(创意计划)、腾飞计划(创新计划)、翱翔计划(创业探索计划)”三层科技创新体系,覆盖了学生成长全周期。

在新生导师导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了“科创+”导学模式,在导学中实施项目制,将教师科研项目、企业课题以创新创业项目的形式融入到导学的全过程,以创新创业项目指导为载体构建导师导学实施机制,多角度触发导师导学互动。一是为新生组织多样的科创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前沿技术、未来发展等,拓展学生发展视野,不断深化对专业的认识和认知,提升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二是为新生提供丰富的科创资源,包括科创基地、实验室、设备、材料、数据等,为新生提供便利的科创条件和环境,支持新生进行自主的科创实践和探索,培养新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是在科创项目指导过程中,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激发新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育人成效

1.“双轨道”党建创新,提升思政教育引领力

学校探索构建“学院党组织+社区党组织”双轨道运行机制,引导新生导师加入社区特设党支部作为新生的入党培养联系人,将党建工作与社区导学工作紧密结合,创新方式推动学生党建工作提质增效。依托新生导师实现5500余名新生入党教育的全覆盖,提高新生对“西电人”的身份认知和党的认识,新生提交入党申请书比例占符合条件新生的78%,新生入党积极性大幅度提升。新生导师注重学生思政引领,将引导学生学习西电校史、熟悉西电校情、融入西电文化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覆盖全体新生。先后组织学生前往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等校史教育场馆,FAST、逐日工程等重大科研工程项目,以及科研实验室、国家教学实验中心、双创基地等科创基地,打造“行走的党史思政课堂”,累计组织900余场,赓续红色血脉,矢志科技报国。并在导学过程中形成了《以“西迁精神”为引领的西电人工智能发展史》《十年书写通信答卷、助力5G提质增效》为题等10余个“专业+思政”的学生微宣讲素材,以“西电学子讲西电”方式累计宣讲百余场,帮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2.“项目制”效果显著,激发新生持续创新力

新生导师以“项目制”推进科创项目和新生导学的深度融合,引导和支持新生参与科创项目,培养了新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了新生的学术兴趣和探索精神。每年有1800余名学生参与到本科生导师的课题或指导的科创项目中,涌现出700余个“星火杯”课外科技活动竞赛项目,较往年增长近一倍;百余个项目立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育项目。大一新生获科技竞赛奖励人次、奖项数量屡攀新高,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励项目由4年前102项提升至296项,获奖人次由205人次提升至571人次,涵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国家金奖、“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特等奖等。

3.“获得感”提升明显,赋能新生发展成长力

新生导师团队设计和实施多种形式的导学活动,让新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导师的关心和支持,增强了自信心和自主性,提高了学习动力和兴趣。结合学校主题教育调研,通过对学生大规模进行问卷调查,抽样各专业部分学生进行质性访谈,对导学活动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发现新生对导师的满意度和信任度颇高,学生个人“获得感”满满。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整体满意度高达99.17%。据学生反馈,新生导师制充分保障了授课学时,满足授课形式灵活性,教师能够按照方案要求,安排课程充分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大类概貌及专业情况;新生导师制注重课程实施多样化,提高了教书育人有效性。79%的学生反馈其导学交流地点不限于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校史馆及校外地点等场景也支撑着新生导师制向“百花齐放”推进,不断深化着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98.17%的学生认为新生导师充分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体验与认知过程。新生导师制的实施促使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我规划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4.“伴导体”品牌彰显,扩大新生导学影响力

新生导师团队规划和打造“伴·导·体”特色活动,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新生导师品牌,扩大了导学影响力。通过校外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大型实验室和试验场进行实地教学、实体教学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真正实现当好学生的课业学伴、实践行伴、专业研伴和成长伙伴的导学任务,打造不一样的“师生成长共同体”。同时,依托学校官方微信推出《伴·导·体》西电新生导师制品牌栏目,对不同导学模式的新生导师进行典型宣传报道,促进导师团队教研共进、导学师生教学相长,切实提升新生导师制工作实效,助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生导师团队的影响力范围。


责任编辑:张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