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讲”改为“生动演” ,花式巡讲让思政教育“冒热气”
近日,一场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在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三楼小剧场倾情上演,16名老师和21名学生用剧情演绎的方式,通过与该校创始人张謇先生的跨时空对话,给台下的师生们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古今对话、剧情演绎、师生同台……近段时间以来,扬州大学围绕“青年人,二十大@你”主题,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学习巡讲活动,增强宣讲的互动性、生动性和丰富性。
一、在队伍上“接地气”,“专家谈”变为“师生说”
舞台变课堂,师生同入戏。师生们把课堂“搬上”舞台,这既是舞台上演绎的一出戏,又是给台下师生们上的一节课。
台上给同学们上课的是扬州大学一位辅导员老师,他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诙谐幽默的提问,把党的二十大报告里的重要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在给台上的学生上课的过程中,还不时对台下观众抛出几个问题,现场的同学们积极踊跃回答,热情高涨。
据了解,扬州大学一直坚持将辅导员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依托,曾先后遴选两批共36名辅导员组建讲师团,开展校内外巡回宣讲,全方位为学生成长赋能。
本次宣讲,扬州大学总结以往辅导员讲师团的成功经验,精心策划包装出“师生+”的新组合,创新推出“明大德,关注民生福祉”“育大智,建设科技强国”“成大器,肩负历史使命”等理论宣讲篇章,为全校师生带来一道道有滋有味的“精神大餐”。
“师生+”宣讲团让辅导员和学生通过全程参与选题策划、角色选定、排练和上台演绎,让学生从被动的听众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演员和观众,思政课从小课堂变成了大舞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发布招募公告以来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我们把话筒交给长期接触学生的辅导员和优秀学子,让身边人说身边事、用小故事讲大道理,巡讲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让全体师生听得进、能领会、可落实,在全校迅速掀起学习热潮。”扬州大学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施林峰说。
二、在形式上“冒热气”,“严肃讲”改为“生动演”
“乡亲们,快来,我们给大家推广‘架式’草莓栽培技术啦!”幕布拉开,镜头一转,画面来到了五年前的南山村,一个关于“科技小草莓”改变农民生活的故事正在舞台上演。
“师生+”宣讲团成员们头戴草帽、手拿草莓,化身教授、助理、村民、返乡创业大学生等众多角色,通过惟妙惟肖的角色演绎,将现场气氛持续推向高潮。
为了让大家“换换口味”,扬州大学“师生+”宣讲团在进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巡讲活动时,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师生对话、情景剧、朗诵等形式开展宣传。在第二篇章“育大智,建设科技强国”,舞台上的演员师生们采取“情景剧+故事宣讲”模式,以生动鲜活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为“活素材”,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人居环境变化等内容,向学生们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这不就是我们学院高红胜老师的故事嘛!看到这个故事,我感觉很真实很亲切,因为我就曾跟着高老师去扬州的沙头镇给草莓农户进行草莓种植技术的推广。”看完演出的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学生成雨说,“我要向高老师学习,把成果留在田间地头,把幸福留给农民!用我们的’架式’草莓铺就农民‘致富路’。”
“科技小草莓”讲述的是高红胜副教授到农村推广架式草莓栽培技术,从最初遭到抵触到最终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
“科技小草莓的故事,体现的正是高校教育培养出了人才,人才又不断创新科技。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扬州大学副校长蔡颖蔚说,希望用故事演绎让更多青年师生开展科技帮扶,不断促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