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与+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构建“四维联动”学生参与体系 激活社区治理新生态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契机,将学生自律委员会、大学生服务团、国防后备连、心理健康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多支学生队伍纳入社区统一管理,构建起“组织体系网格化、育人平台立体化、主体责任具象化、联建共创协同化”的学生参与体系,形成“全员参与、全时渗透、全域治理”的生动格局,充分发挥学生在社区管理建设中的主体性价值。
一、构建矩阵式学生骨干队伍,形成网格化管理体系
学校整合各大学生组织,组成学生骨干矩阵,与校园文化活动、社区建设、社团管理、志愿服务等深度结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学生骨干矩阵自主设计并创新开展社区思想、学习、生活、文化、体育等各类活动,积极参与校园事务管理。
砺剑社区国防后备连结合国防教育特色,自主策划“军事训练周”“国防知识竞赛”等活动,有效培养学生坚韧意志与团队精神;心理健康协会在10个学生社区设立“心灵驿站”,由学生心理委员定期开展情绪管理主题沙龙,通过朋辈互助方式疏导学生心理困惑。校园事务管理中,学生骨干通过“需求收集—协商议事—落地反馈”机制发挥作用,楼栋长、楼层长每日开展宿舍巡查,利用线上问卷与意见箱收集学生诉求,校领导定期主持“学生骨干座谈会”,直接听取楼栋长、楼层长关于社区治理的建议,形成“学生提议—部门响应—效果评估”的闭环管理流程,确保学生意见有效转化为社区治理举措。
二、打造多元协同育人平台,拓展时空场域育人阵地
以各学生社区为载体设立“党团实践基地”,构建“党委统筹部署、学生党员广泛参与”的多元化育人协同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
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主动承担社区治理与服务职能,至善社区学生党员组建“红色服务专班”,每周开展“党员宿舍亮身份”活动,主动与学业困难同学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定期谈心、课业辅导等方式助力同学成长;青创社区党员学生牵头成立“创新创业服务小组”,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孵化指导,分享商业实战经验。
学校打破课堂边界,将社区转化为“实践育人课堂”。大学生服务团在社区内开展“办公技能提升行动”,通过案例教学、模拟实操等方式,培训学生公文写作、新媒体运营等能力;青年志愿者协会、国防后备连等积极参与校外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校内实践+校外服务”的育人闭环。
三、深化社区自治实践机制,发挥学生主体责任意识
依托“一站式”服务大厅,学校设立8个学生服务窗口,承接近83项事务性工作,由学生骨干担任“服务专员”,直接参与奖助申请审核、场地预约、活动备案等流程。学生骨干参与开发“服务大厅预约系统”,实现活动场地申请“线上提交—实时审批—动态反馈”,服务效率提升显著。“楼栋长—楼层长—宿舍长”三级队伍发挥核心作用,牵头制定《寝室公约》,内容涵盖作息管理、卫生分工、公共空间使用规范等条款,实现社区治理规则学生自主制定;医家仁社区楼层长联合专业教师,在社区内开展“急救技能培训”,通过现场演示、实操练习等方式,形成“朋辈互学—专业指导—实践应用”的自治模式。
四、推动活动课程化育人模式,联建共创育人新阵地
学校将学生参与深度融入“活动课程化、课程活动化”体系,通过非学科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各社区开发“礼仪培训”“办公技能”“文化创意”“非遗传承”“微体育”等系列课程,由学生骨干担任讲师。至善社区开设“师范生礼仪讲堂”,通过情景模拟、实战演练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职业礼仪规范,提升职业素养;“艺术+”社区推出“非遗扎染工作坊”,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理论学习—技法实操—作品展览”的完整课程链,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通过“组织体系网格化、育人平台立体化、主体责任具象化、联建共创协同化”的四维实践,让学生从“社区旁观者”转变为“治理主人翁”。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学生参与—能力提升—示范引领”的正向循环,推动社区治理从“共建共享”迈向“共智共强”,为高校学生参与基层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