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讲座回顾 | 那些人文教育赋予我们的“精神抗体”

发布时间:2025-04-23 21:13:46

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重塑认知边界的时代,掌握AI工具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才的核心素养。3月12日晚,书院人工智能系列讲座《AI尚不能抵达之处——文学里的答案》在创四方园(C229)举行。本次讲座由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才子班写作工坊导师苏广老师主讲,带领学生们深入探讨了技术边界与人文价值的关系、AI如何与文学、艺术等人文领域相结合,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发挥人类在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的独特优势。

图片1.png

“AI能模拟多巴胺分泌曲线,

为何人类仍需要落日与不合时宜的心跳?”

讲座伊始,苏广老师首先梳理了AI写作的底层逻辑,深入讲解“生成模型-推理模型”的演进。从2022至2025年间,AI大语言模型经历了四次重要迭代,苏广老师指出,当前生成式AI正处于“期望膨胀期”,技术虽然发展迅速,但仍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高期待。他进一步分析了AI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如文本、图像和音视频生成,虽然这些应用的场景越来越丰富,但它们仍无法替代文学的独特本质:“AI是效率的加速器,但它无法为文学赋予深层次的意义,文学始终需要人类去诠释。”

图片2.png

提示词写作的黄金公式

在认识到AI的局限性后,苏广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让AI成为创作助手?”

现场的同学积极回应,在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后,苏广老师分享了提示词写作的黄金公式:从明确创作目标开始,到掌控文本结构与风格,再到通过对比排除法精准定位需求,最后通过动态反馈实现“人机共创”。通过这些技巧,AI可以成为创作过程中的有力工具,但始终离不开人的引导与创造。苏广老师还强调,AI的潜力在于辅助人类释放创造力,而不是替代人类的独特思维与情感表达。

图片3.png

AI的局限性与文学的独特性

在讨论“AI不能抵达的领域”时,课堂变成了思想实验的场所。苏广老师提到,当被问及“你的人品如何”时,ChatGPT只会给出道德准则的列表,而人类的答案却包含了成长中的愧悔与坚守。观看超现实主义电影《一条安达鲁狗》片段后,一位同学感叹:“达利画中融化的钟表,是AI永远无法梦见的精神谵妄。”对此,苏广老师解释道,文学的独特性在于它的不完美——语言中的语病可能是情感的裂痕,逻辑的断层或许是意识的潜流。正如《银翼杀手2049》中,人造人仰望雪花的那一刻,展现的正是人类主体性对机械灵魂的无声宣告。

图片4.png

人机共创的实践

在课程的尾声,苏广老师设计了一项别具一格的“反叛式写作”环节,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人机共创的挑战与乐趣。学生们接力创作了一篇包含语病与逻辑断层的小说,刻意在文本中留下“缺陷”,并与AI生成的文本相融合。这不仅是对AI创作能力的挑战,也是对文学创作独特性的深刻反思。参与者们通过对比自己与AI创作的文本,进行了一场图灵测试:试图分辨哪些部分是由AI生成,哪些是由人类创作。这个环节不仅让大家体验到AI与人类共同创作的可能性,也引发了关于创作本质、机器与人的边界的讨论。大家在轻松互动的过程中,重新审视了AI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感受到了技术与人文的融合。

图片5.png

在这次讲座上,同学们不仅了解到了AI工具的应用逻辑,更在文学与影像的跨界对话中,清晰触摸到人工智能的认知边界。当技术发展持续冲击传统价值坐标系,那些关于责任、审美与生命体验的思考,恰是人文教育赋予我们的“精神抗体”。

责任编辑:周郭灵智
3月12日晚,书院人工智能系列讲座《AI尚不能抵达之处——文学里的答案》在创四方园(C229)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