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寻树自信,争做时代传承人
文化探寻树自信,争做时代传承人
为弘扬非遗文化,赓续匠心传承,焕发文明实践活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仁智书院“智传薪火”非遗文化学习团前往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和鹤壁市浚县杨圯屯村开展“文化探寻树自信,争做时代传承人”主题特色暑期社会实践。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探索“泥咕咕”、“葫芦烙画”的奥秘,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贡献青春力量。
文化探寻树自信——略貌取神“泥咕咕”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智传薪火”非遗文化学习团前往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杨圯屯,开启“文化探寻树自信”主题社会实践。当同学们来到泥咕咕制作工坊,引入眼帘的是一团团不起眼的泥巴,却在艺人们的手中有千万变化,变身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这便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泥咕咕”。泥咕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工艺品,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泥咕咕"。
参观完制作工坊后,实践团队在浚县伾山街道孙主任和杨圯屯村支书宋书记的带领下,来到了美术馆,开始参观馆中的展品。队员们围着几只小猴子展开了讨论,宋书记介绍此作品名为“三不猴”,所谓“三不”,即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听的不听、不该看的不看。“原来它不仅仅长得可爱,居然还有更深的意思”,马鸽同学激动地说。在宋书记津津有味地介绍下,团队参观完许多精妙绝伦的大师级作品,汲取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最后在依依不舍中前往下一站。
紧接着来到工作室,在宋书记的指导下,队员们也当了一回临时的非遗传承人,跟着书记的方法步骤,照葫芦画瓢,队员们也捏塑出属于自己的“泥咕咕”。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们在孙主任和宋书记的带领下了解了“泥咕咕”的历史和发展,体验了“泥咕咕”的制作过程,领略了“泥咕咕”独特的艺术魅力。队员们也深刻明白深耕中华文化,做好非遗传承人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国家的期待,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以身示范。
争做时代传承人——铁笔生花“葫芦烙画”
接着,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智传薪火”非遗文化学习团又赶赴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开启“争做时代传承人”主题社会实践。葫芦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是手艺人用电烙铁在葫芦上熨出烙痕作画。学习和传承葫芦烙画艺术是对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展现新乡——这座现代化都市所承载的丰厚历史记忆的一次独特尝试。
走进工作室,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摆放在最显眼位置的葫芦烙画。非遗烙画技艺人张丙文为队友们讲述了他与每一个葫芦烙画的故事。随后,张老师拿出了练手的木板向团队演示起来,他用手指在木板上比划着,讲解着构图和留白。在张老师细致有趣的讲授下,队友们纷纷开始着手烙画,看着电烙笔冒出的缕缕青烟,张老师提醒道“到这个程度再等三分钟就可以开始着手烙画了”。下笔前实践团的每位成员都信心满满,直到看到自己甚至无法画出一条流畅的线条,实践团不禁发出“太考验技术了”的感叹。
体验结束后,张丙文接受了队友们的采访。在谈到自己的葫芦烙画产业规划时,张丙文腼腆一笑,表示自己已经基本掌握从原材料批发到成品售卖再到文化体验的配套服务,“现在就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知道葫芦烙画这门手艺,喜欢上这门艺术,我就很满足了”。采访中,队友们被张丙文对葫芦烙画的热爱,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坚守深深地打动着。无数个日夜的静心坚守,无数次的精雕细琢,成就一个惟妙惟肖、独具匠心的葫芦烙画,从“油灯烙”到“电烙笔”、从“白描”到“烘染”,烙画艺术在新一代的技艺人手中散发出时光的味道。
至此,“智传薪火”非遗文化学习团的暑期社会实践在汗水与收获中落下了帷幕。此次活动通过寻访和体验不同的非遗项目,打破了学生和非遗文化的隔空对话。学习非遗文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工艺的珍视,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学习非遗文化,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如尊重自然、追求和谐、崇尚精神追求等等。这些价值观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得到了体现,也对我们个人的思考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让我们在非遗艺术中探寻新未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