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拾光”育人社区文化,为学生全面发展蓄势赋能

发布时间:2025-04-29 16:41:52

一、案例背景

高校作为文化重地、人才高地和育人基地,是进一步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阵地。地科院“坚持文化浸润,共建美好社区”的工作思路,结合学院特色、学科特征、学生特点,从“文化体系的高度、空间文化的广度、文化活动的力度”打造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拾光”育人社区,让地学文化掷地有声在社区,育人成效春风化雨在社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具体做法

1. 统筹布局文化体系,构建“拾光”新格局

地科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统筹布局文化育人体系,成立了由院领导、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代表组成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和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整体规划和协调工作。地科院依托地质学科优势,构筑“1112”地学文化协同育人体系,主要包括1面院旗、1句院训(大地无垠,格物致知)、1首院歌《初见》、2大平台(地学岩石展厅、“地质精神”实践育人基地),全方位、多维度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引领基地,让学生在社区的潜移默化中汲取地学文化营养,更让“三光荣”“四特别”的地学精神“看得见、摸得着、在身边”,激发全院师生学习、生活、工作动力,增强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认同感。

迷你院史角.png

迷你院史角.png

2. 丰富空间文化内涵,打造“拾光”新环境

地科院按照“一院一品牌、一楼一风貌”建设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系统推进学生社区文化空间升级改造工程,对社区内的公共空间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搭建“学科文化展示区+院史传承教育区+科普实践互动区”,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学文化空间”。落成李四光雕像,设立地学岩石展厅、地学文化长廊、迷你院史角、拾光校友长廊、科学家精神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美化社区环境,丰富空间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实现文化育人目标,彰显学生社区贴近式全场景育人功能。其中地学岩石展厅包含了氧化物、古生物、金属矿物和原油样品近200件,已成为校内学子专业认知提升的第二课堂和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同时该场所作为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每年开展各类科普活动40余场,接待兄弟高校、油田企业、中小学生参观2600人次,既有效服务了人才培养,又促进了校地协同育人,推动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地学岩石展厅.png

地学岩石展厅.png

3. 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激发“拾光”新活力

专家专题报告进社区,地科院邀请李四光后人邹宗平、刘东生院士后人刘强、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才能、全国劳动模范詹仕凡等专家学者做客社区“拾光讲堂”,分享地学前沿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增强学生对地质行业的认识和理解;地学特色活动进社区,以文化节目创作为载体,组织社区学生深挖校本文化、地学精神,创作多部文化精品并在社区进行定期展播,内容涵盖原创咏颂、话剧、微电影等,其中原创微电影《密码》获批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原创文化精品;文化作品创作进社区,常态化举办“世界地球日”“我为青春代‘岩’”“Earth五维科普计划”主题科普宣传活动,开展地质知识竞赛、地质摄影展等系列活动,让学生社区全体学生深入了解地质学科的魅力,实现科普在社区、实践在社区、成长在社区。

拾光讲堂“国学拾贝”系列.png

拾光讲堂“国学拾贝”系列.png

地质摄影展.png

地质摄影展.png

三、工作成效

地科院将文化传承与“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大学精神、“大地无垠,格物致知”的院训深度融合,扎实推进学生社区“拾光”文化建设,文化育人取得显著成效。

社区浸润,文化滋养培育青春力量。近三年地科院学生平均就业率达90%以上,其中本科生深造率达50%以上,先后涌现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四川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等“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及校友。

社区锤炼,文化磨砺锻造原创精品。地科院师生创作的原创文化作品荣获“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特等奖、全国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十佳剧目”、四川省高校志愿服务大赛金奖、四川省大艺节一等奖、“挑战杯”四川省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二等奖、川渝高校禁毒微视频大赛优秀奖。

社区引领,文化辐射铸就品牌价值。地科院 “一站式”学生社区空间获批2025年度四川省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社区工作得到人民网、光明网等省级以上主流媒体报道53次,社区案例获评全国能源类高校党建思政优秀工作案例一等奖,社区科普等文化活动得到中国工程院罗平亚院士、中国科学院翟明国院士等专家的指导和肯定。


责任编辑:郑帅
地科院结合学院特色、学科特征、学生特点,打造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拾光”育人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