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协同”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新范式 —理学院社区建设风采展
理学院根据国家基础学科和拔尖人才培养战略,围绕学校大力提升深造率这一重点工作,发挥数理学科优势,创新构建“领导力量下沉、思政力量扎根、专业力量进驻、服务力量汇聚”的四力协同育人体系,将学生社区打造为集思想引领、成长服务、学业发展、生活保障于一体的育人新阵地。通过实践,初步形成“力量在一线汇聚、问题在一线解决、成长在一线实现”的社区育人新格局。
一、领导力量下沉一线:构建党建引领的“先锋社区”
实施“三维先锋领航工程”,推动领导干部成为社区育人“领头雁”。一是建立“双联双带”机制,院领导定点联系相应的学科、专业,对接学生宿舍,每周开展“理学有约·共话心声”书记面对面或“与理有约·共叙成长”院长面对面活动1场,解决学生急难愁盼问题。二是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院领导每学期深入社区讲授“理想与奋斗共鸣于社区”主题思政课,推进理论宣讲“下楼宇、进寝室”。三是实施“1+1导师帮扶计划”,院领导担任社区成长导师,通过“特殊群体1+1就业帮扶”、“考研1+1帮扶”等形式,学期开展学业和职业指导40余人次。
二、思政力量扎根一线:打造浸润式“红色社区”
打造“三维思政育人体系”,让思想政治教育“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一是落实“五进、四联、三提升”工作制度和社区建设“区长制”工作方案, 建立“楼长-层长-寝室长”三级网格,开展“学生画像”特色工作,辅导员每学期全覆盖走访所带学生宿舍,每周到学生社区开展活动、走访。二是创建“社区思政会客厅”,2024年邀请扶贫干部、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李凯,一等功获得者、我校全国最美大学生刘宸,校党建办主任,离退休老党员到学生社区开展“让青春在大山深处闪光”、“坚定理想信念,夯实理学根基”等分享会4场,让“红色教育”有温度、有故事。三是建设“社区文化育人矩阵”,打造“临溪书院”党支部和“党员工作站”,设置社区党员责任区和先锋岗,强化组织育人功能。学生获2024年校“梦溪青春心向党”党员演讲赛特等奖和一等奖。
三、专业力量进驻一线:建设学术型“成长社区”
创新“三维专业育人模式”,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一是选拔优秀专任教师以学业导师、班主任等身份在社区发挥作用,每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2 次以上,指导学生学业发展、科研训练、生涯规划等。二是邀请中科院袁亚湘院士、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秦小林教授等优秀专业师资在社区开展主题讲座和分享,引导学生投身专业发展。三是邀请保卫处、图书馆等专业安全教育队伍进学生社区开展“强化信息安全意识,共筑网络安全防线”、“规范行为举止,共筑平安校园”等活动,在学生社区常态化开展沉浸式安全教育,近年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学生2024年获国家(省)学术科技奖励196(220)人次(增幅52.65%),物理实验竞赛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二名,应用统计研究生案例入选全国案例库。
四、服务力量汇聚一线:构筑暖心型“幸福社区”
构建“三维幸福支持系统”,让社区成为学生成长的温暖港湾。一是打造“会心心理服务站”,配备导师,创新“畅游沙盘,洞见自我”、“正念减压工作坊”等服务形式,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干预“一困四特”危机事件,近年无危机事故发生。二是建立“学业发展共同体”,组建由教师、优秀学子构成的学业及考研帮扶团队,开展“师说,如何学好大学物理”、“高数直播课”(四川省“我为同学做实事”百佳项目)、“数学能力提升讲座”等活动,帮助学业预警学生"脱困",学籍清理率呈下降态势。三是尝试建设“未来职业工作室”,引入企业HR、创业校友等资源,开展“简历门诊”“模拟面试大赛”“校友会客厅”等活动,就业率稳步提升。
经过前期探索,学院学生社区已形成“15分钟育人服务圈”。学院将持续深化“四力协同”"机制,建设智慧社区管理系统,打造“社区成长数字画像”,推动育人力量从“物理进驻”向“化学融合”升级,为新时代高校社区育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理学有约·共话心声”书记面对面活动.jpg
“与理有约·共叙成长”院长面对面活动.jpg
携手图书馆举办社区活动.jpg
学院一站式社区品牌活动高数直播课.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