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文化”浸润研究生社区 ——以楼栋特色打造“共情·共研·共融”育人新生态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作为高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新学情、新场景”下“立德树人工程”的重大课题。西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学院紧扣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直面中外混住研究生社区三大症结——人际关系“冷热失衡”、学科交叉“有墙无门”、文化交融“浅尝辄止”,创新构建“思政教育浸润化、学科交叉场景化、文化互鉴生活化”的“三融合”社区模式,推动社区从“睡觉的格子间”向“多维成长的共生圈”转变。
一、筑牢思想教育“共情阵地”,让思政文化浸润心灵
1.思政元素嵌入生活场景
打造“书记下午茶”与“辅导员圆桌会”双线思政场景。学院党委副书记定期在“社区多功能空间”与学生开展茶叙对话,围绕理想信念、科研压力疏导、就业择业等话题深入交流,将思想引领融入生活情境,累计开展活动25期,覆盖近千人次。辅导员团队经常性深入学生社区,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导学关系、科研压力、职业规划等现实问题,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平等对话,有效增强社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
生活场景.png
2. 阵地功能向社区延伸
学院积极推动“党建+”育人模式向社区纵深发展,将党团日活动、思政公开课、主题班会等教育场景迁移至学生生活区,实现党建和思政教育贴近学生、讲在身边、覆盖全员。打造“石大师说·好老师面对面”、“西柚立心讲坛”等多个思政系列活动,邀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李凯老师等12名校内外思政导师走进社区,累计开展“能源安全与青年使命”“青年人与理想”等专题宣讲15场,覆盖学生800余人次。同步在宿舍走廊设置“微思政文化墙”,展出科学家精神人物事迹,构建“抬头可见、触手可及”的沉浸式育人生态 。
阵地延申.png
3. 文化浸润破除“孤岛效应”
发起“植愈心灵·一院一绿”特色思政项目,结合心理学中的园艺疗法理念,将绿植养护转化为浸润式育人场景,提升学生的社区主人公意识,使绿植区成为跨学科交流的“天然会客厅”。同时在社区多功能活动空间设置“解忧留言板”,学生可匿名粘贴科研困惑、生活难题纸条,由志愿者分类回应,驱动研究生主动融入社区文化生态。
文化浸润.png
二、构建学术融合“共研场域”,让创新文化激荡思维
1. 打破学科物理边界
在社区多功能室打造“学术创新交流角”,常态化展示社区学生学科竞赛作品、专利证书及科研实物等,每月组织“成果开放日”,由项目团队现场讲解设计思路,促进不同学科研究生深度对话。同步改造社区户外空间,建成“创客花园”实践平台,支持工科学生进行机器人调试、新能源装置演示等户外实验。通过物理空间重构,有效打破传统实验室壁垒,使跨学科学术交流成为社区生活常态。
2. 打造常态化交流机制
建立“智创工坊”常态化活动机制,每周四在社区学术共享空间开展跨学科交流。设置“项目提案”“自由组队”“圆桌研讨”三大模块,由社区研究生自主申报议题,涵盖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并定向匹配相关领域校内外专业学术大牛、行业专家入驻社区参与研讨。通过固定时间、固定场域、固定流程的机制化设计,使学术交流从随机碰撞转向可持续的协同创新。
常态化交流.png
三、架设中外交流“共融桥梁”,让多元文化美美与共
1. 社区空间承载文化互鉴
在留学生公寓建设“丝路共享厨房”、“一带一路留学生交流中心”,通过展示各国国旗、传统饮食器具及合作项目图文,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同步设置“一带一路文化长廊”,以照片影像与实物展陈结合的形式呈现多元文明对话成果,为中外学生提供日常交流的开放式场域。
2. 品牌活动促进深度共融
针对留学生“扎堆不融入”问题,举办“绿茵无国界”足球友谊赛,中外学生混合组队竞技,在团队协作中增进了解;开展“丝路琴韵”音乐工坊,鼓励学生以传统乐器即兴合奏,探索跨文化艺术表达形式。通过“空间浸润+活动催化”的双向赋能,推动中外学生从“物理共存”转向“精神共鸣”,逐步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社区文化生态。
品牌活动.png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