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建设高校 > 厦门工学院

创作坊系列报道 | 非遗艺术创作坊:以美育为抓手,推动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发布时间:2025-03-28 11:23:10 谢可可

厦门工学院为了贯彻落实“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推行博雅教学、提升专业教学质量的同时,建设起集学习、研发、设计为一体的实践创作基地。

实践创作基地下设十二个创作坊,覆盖学校各学科和专业,是学校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学科和专业交叉融合、学研产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今天我们走进的是“非遗艺术创作坊”。

1.jpg

厦门工学院非遗艺术创作坊(以下简称“非遗坊”)于去年12月19日揭牌成立,是为培养全校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艺术创造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搭建的一个集教学、科研、产业化为一体的非遗艺术实践教学平台。年轻的非遗坊正以其鲜明的特点,吸引着全校对非遗创作感兴趣的学生和老师加入其中。

2.jpg

3.jpg

位于明德大厦308的非遗坊,光线柔和,其间陈列着琳琅满目的非遗作品:新春笔记本首页绘制生肖主题,灵蛇送福;插上电的纸雕灯让光亮一层一层透出,饶有趣味;陶瓷盘和冰箱贴是创作者头脑中的“小创意”,色彩夺目……不同类别的展品中融入了剪纸、刺绣、扎染、陶艺等多种非遗元素。坊中的团扇绘画、漂漆扇、扇元素文创、闽南石雕元素设计海报、非遗元素包装设计海报等大部分作品出自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之手,另外,诸如非遗坊负责人刘琴老师的掐丝珐琅、闽南石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袁越老师的雕塑作品、人工智能学院郑婕老师的软陶手作、馆园文传坊高友妹老师的布艺手作等也被收入坊中,为非遗坊增添了别样的温度。

4.png

“在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紧迫任务。厦门工学院作为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摇篮,有责任将非遗艺术融入教育体系。通过筹备并成立‘非遗艺术创作坊’,不仅能够增强办学特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其艺术审美与创新能力。”说起筹备非遗坊的初衷,非遗坊负责人、博雅教育与艺术传媒学院的刘琴老师激情满满。她回忆道:“在非遗坊揭幕前的筹备阶段,我们一些很优秀的学生便自发加入到坊内的各种布置与整理工作,大家不辞辛苦,好几次忙到夜里九点多。”甚至有一回,刘琴老师忙到忘记去接小孩放学。筹备的过程忙碌且紧张,但当大家看着非遗坊从两个月前的一间空教室到开幕时的井然有序、温馨可人,同学们的成就感爆棚。在师生共建非遗坊的过程中,团队的“向心力”也得以萌生。

5.jpg

6.jpg

严格来说,明德大厦308是非遗坊的主体部分,外面的走廊和旁边另一个相对小巧的“茆屋展厅”也是非遗坊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同样展示着趣味横生的手工艺品。早在非遗坊选址的时候,便进行了相关考量:这里靠近明德大厦的一侧,相对安静;同时,外面的走廊也能够使用起来,提高空间展示的利用率;另外,敞意堂就在楼下,便于坊内团队开展活动及研讨。刘琴老师介绍:“茆屋展厅”由苏涵常务副校长取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中“玉壶买春,赏雨茆屋”之句。这个展厅虽小,但会不定期推出不同主题的非遗手作展。我们希望这些有温度、有情怀的展品能起到雅俗共赏的作用。

7.jpg

8.png

坊主刘琴老师把“非遗实践课程、非遗衍生创意、以赛促学”比喻成非遗坊的“三条腿”。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非遗坊会陆续开展陶艺、版画、剪纸、布艺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将来也计划邀请校外的非遗技艺传承人来开设影雕、漆线雕等课程。在非遗衍生创意方面,非遗坊将以“项目式”招募学生团队进行不同主题的设计。蛇年伊始,博雅教育与艺术传媒学院的张晓鹭、刘琴、陈咏薇老师带领着非遗创艺社(随“非遗坊”揭牌成立而新增的学生社团)的创意小组成员设计了很萌的“茸茸蛇”IP,还将其制作成了年画以及微信表情包,深受同学和老师们的喜爱。

9.jpg

刘琴老师介绍,非遗坊将会在衍生创意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和研讨,也会积极探索与企业的合作。“鼓励学生在非遗基础上进行创意衍生(如设计文创、数字艺术、跨界融合),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活化’,使其更贴近现代生活,增强其生命力。这是非遗坊的工作重点之一。”非遗项目天然具有跨学科属性(如传统工艺涉及历史、美术、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将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整合应用。非遗坊也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非遗传承有关的比赛,比如每年的全国大学生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等。今年,坊内竞赛组的学员密集筹备,有非遗古厝创新创意项目《厝手可得》、也有传统刺绣衍生项目《布织名》将参与竞赛。非遗坊将孵化更多好的项目参与各项比赛,从而活化非遗元素,创新非遗传承。

10.png

非遗坊的成立,是积极响应学校“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会创造、融通运用”高阶教学目标的重要举措。虽然非遗坊成立不久,资历尚浅,但在以往的《艺术与审美》等艺术通识课程教学中,在动画专业老师们的教学中,在向学校文化创意创作坊、AI创作坊等创作坊的交流与学习中,在与数字商管创作坊的比赛合作中,非遗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在坊内,除开大大小小陈列有序的手工作品,展柜的最上方两排摆放着与非遗创作密切相关的师生获奖作品:邹伊老师获得“第11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优秀指导老师称号;袁越老师的雕塑作品《醒狮》获得“厦门文学艺术奖二等奖”;刘琴老师指导的《闽雕南艺》获得“第12届全国大学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福建赛区二等奖,刘老师同时获得最佳指导老师称号;孙红丽老师指导的《游神》获得“2024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福建赛区一等奖”……学生作品同样获奖众多,在“蓝桥杯”视觉艺术设计大赛、米兰设计周、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佳绩。这些荣誉见证着非遗坊“走出去”取得的成绩。

11.jpg

同时,非遗坊也在各地开展研学,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今年新学期伊始,团队去到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晋江施琅纪念馆、五店市等地进行调研与考察。这些研学活动使同学们不仅了解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与发展,也体会到了互动艺术、数字媒体与动画更灵活的运用模式,并进一步思考怎样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更有效地展示和传播非遗物质文化的特殊魅力。此外,对闽南传统宗祠和古建的探究,使同学们深入了解闽南传统建筑等非物质文化的内涵,切身感受到木雕、石雕、剪瓷雕、彩绘等非遗技艺的魅力。这些活动贴近现实,更能推动学生自发性地进行创作。

刘琴老师认为,非遗是活态的文化基因,它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技艺、智慧与情感,仅靠文字和图片的“静态学习”难以触摸其灵魂。要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需要打破课堂的边界,让学生的身体与心灵共同参与。这种“体验式传承”,才是对抗文化失忆的真正疫苗。

12.png

另外,非遗坊也筹备邀请更多优秀的工艺传承人进学校,开展文化沙龙、举办非遗讲座等等,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让“非遗艺术进校园”。比如刘老师提到,预计今年5月底,非遗坊会举办闽南石刻的碑拓作品展览,除开学习技艺,也能通过碑拓技艺传承人的一些故事,让大家对闽南石刻的纹样和文化进行多维度的了解。与此同时,篆刻家、民间漆艺大师、木刻大师、石雕工艺大师、影雕工艺大师等都在邀请之列。

“请进来”旨在构建“校地共生链”,学校可成为非遗传承人的“创意实验室”,而传承人则为学校提供在地文化课程资源,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刘琴老师坦言,“请进来”的本质,是将校园变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反应釜”——传承人的技艺、故事与精神在此与年轻群体的好奇心、创造力发生反应,最终生成文化传承的新范式。这种模式不仅让非遗“活下去”,更赋予其“进化力”,使传统在当代教育的土壤中扎根、抽枝、开花。

13.jpg

学校重视“全人教育”,提倡美育育人。学习和传承非遗艺术能丰富美育资源,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推动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

非遗坊自成立以来便以“在这里,我们学的不只是手艺,而且是精神和智慧”为宗旨,为非遗艺术爱好者提供一片美育之地,一方创新土壤。博雅教育与艺术传媒学院的袁越、张晓鹭、李倩等老师是非遗坊的核心成员,他们在不同专业领域各有所长,为全校学生的美育学习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帮助。在亲手实践、创新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以及个人的内心状态也会悄然发生变化。

刘琴老师谈到手工创作的过程非常耗时,比如在课程教学中,以“刺绣”为主题的创作通常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才能推进到下一阶段;又比如自己前段时间在周末练习苏绣,花费七八个小时只绣了很有限的一部分(如下图)“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才体会到原来要那么那么费时间”。

14.jpg

这种用大量时间去认真对待一个作品,这种“慢下来”的体验,在节奏紧凑、充满压力的现代社会中必要且有意义。它是“对快节奏异化生存的温柔抵抗”。在做手工的过程中,人能够将分散的注意力聚拢,专注对待手上的事情,心无旁骛。在这样的状态下,人更容易深入内心,收获“心流”体验。刘老师认为在浮躁的社会中,能进入这样一种状态非常好,它是一种疗愈的过程,也是解压和疏导心理的一种方式。学生们通过美好的体验感受到滋养后,对学习、实践会更加具有主动性,与此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敬意非遗手作的慢,终将在时光长河中显现其迅疾——当快餐文化的新物种速生速朽,这些经由双手体温焐热的器物,却在沉默中构筑着文明的韧性。或许这正是教育的本质:不是填塞知识,而是栽种时间的玫瑰。当年轻的生命与千年技艺相遇,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解压的心流,更是一把打开文化基因锁的密钥——这密钥的形状,恰是人类手掌的纹路。刘老师认为,这种身体记忆的激活,比任何文本阐释都更具穿透力:一件学生的创作融合了闽南元素的木刻作品,可能在十年后成为他向子女讲述“工匠精神”时的物质凭证,从而完成“传统链条的重新焊接”。

15.jpg

与刘琴老师约定面谈的当天,临近尾声,恰逢外部企业的一位负责人到坊参观和交流。或许在不久后,非遗坊的一些作品将以伴手礼的面貌出现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共同期待着厦门工学院非遗艺术创作坊不断出新,也相信非遗坊能在闽南地区乃至全国非遗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中发挥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16.jpg

责任编辑:谢可可
厦门工学院为了贯彻落实“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今天我们走进的是“非遗艺术创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