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从碧石园到清华园 | 但问耕耘,不问收获——记校友杨成颢博士

发布时间:2024-10-11 23:36:53

杨成颢,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建筑师,厦门工学院2015届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华侨大学建筑学硕士,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天津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会员,国际中国规划学会会员。主持/参与国内外建筑项目6项,主持科研课题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期刊论文及国际会议共10余篇,多个SCI/SSCI期刊审稿人。

1.jpg

13年来,杨成颢先后求学于厦门工学院、华侨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每一站都星光熠熠。“一路走来都挺踏实平稳的,基本实现了自己的既定目标。”他接受采访时谦虚地说。

怀揣着对建筑学的满腔热忱与憧憬,他从山西来到南方这座美丽的鹭岛,踏入这片充满生机的“碧石园”,成为厦门工学院首届建筑学专业学生。
在这里,他是班级“学习委员”,带领同学们熬夜画图、外出写生,与班委跑遍街道头的大大小小十几家文印店,只为了让建筑图纸呈现更好的效果;在这里,他是“爱心大使”,勤工助学中心外联部干事,在学校助学中心帮助同学们解决兼职与实习等事宜。在这里,他是“主持人”,广播台主持部主持人,是同学们每天中午佐餐的“播音员”,是学校大型晚会的“台柱子”。
“我至今怀念并感恩在学校勤工助学中心和校广播台的这两段经历。一个教我如何做人,培养我善良、助人的品质,我认为这比‘会学习’更重要;一个教我如何做事,提升了我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奠定了如今我在学术会议上作报告也自信满满的基础。”回忆起大学时光,杨成颢颇为感慨,“就像我们的教育理念:立德树 人、以文化人,无论你发展多好,有多大成就,最基本的还是做人善良。”

善良的杨成颢是辅导员心中“靠谱”的人。“你可以永远相信成颢啊。”这是杨成颢本科时的辅导员易雅萍老师接受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她回忆道:“一眨眼十几年了,一直记得他当时很认真,做什么都很认真,有一股执着的狠劲儿,认准了只管向前冲。”

认真的杨成颢是老同学心中的“情义哥”。“细心且重情重义的杨成颢。”厦门工学院2011级建筑学3班班长至今对十年前的生日会记忆犹新,“那一天成颢约我去画室画图,我不疑有他,推开画室门,只见满屋子的彩带与气球,大屏幕正播放着同学们对我的祝福视频,大老爷们的我都快感动哭了。后来才知道很少熬夜的他为了这场生日会熬了好几天夜。”

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是杨成颢最敬仰的建筑师,他的朋友圈背景是安藤忠雄的亲笔签名。安藤忠雄曾当过木匠、货车司机、职业拳击手,同时也是东京大学建筑系教授,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获得世界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他富有传奇色彩的建筑师经历,为杨成颢所崇拜,是他走上建筑学道路、并为之奋斗不已的能量。

杨成颢聊到了安藤忠雄面对“挑战”的相关经历:“《安藤忠雄建筑讲座:连战连败》是安藤忠雄的著作,叙述了他在面对建筑竞赛失败、业主质疑等困难时如何挑战和奋斗历程。每当遇到困难时,我总会想起安藤老师会如何做,是会面对挑战还是选择放弃。我不会轻易躺平或轻易放弃,因为安藤老师会继续坚持,我也可以,相信大家都可以。”

不管是本科时的懵懂,还是硕士时的初生牛犊,抑或是博士时的初露锋芒,乃至现在博士后的研精覃思,在求学的每个不同阶段,杨成颢坦言自己没当过班级第一,但始终保持前列,一直具备竞争力,目标明确、步伐坚定,朝着“合格建筑师”“合格科研工作者”“合格教师”不断靠近。

老班长说:“我们毕业那年正值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班上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就业或创业,成颢是为数不多的、很早就确定要考研深造,并且坚持下来、最终成功上岸的同学之一。”

备考的日子里,图书馆是杨成颢长期驻守的基地,留下了他无数个奋笔疾书的身影与孜孜不倦的坚持。进入图书馆学习前,他为自己立下“三不”铁律:不带手机以杜绝干扰,不患得患失以确保专注,不熬夜以保持充沛的精力。他说:“考研之路漫长而艰辛,不仅是对知识的较量,更是对心态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在压力之下保持积极乐观。

2.jpg

杨成颢谈到,博士学位论文撰写期间遇到了比较大的瓶颈,他必须很快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困难。他说:“人都有低谷或阶段性成功的时候,但留给你原地踏步、自我怀疑或沾沾自喜的时间很短,你必须尽快调整心态、分析对策、做出决策,并且果断执行起来。尊重是靠自己争取而来的,不是靠外界施舍的。”

不管是自习、运动,还是参加各种文艺活动,“走出宿舍就对了。”杨成颢鼓励学弟学妹们多走出宿舍,放下手机、适度玩乐,特别是要多到操场运动。这种对运动的热爱与坚持,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也为他的学习与生活注入了无限动力。

踏入清华园一个月来,杨成颢对运动场馆和运动设施如数家珍。“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越是金字塔顶端的人就越注重锻炼身体。清华大学的学术氛围毋庸置疑,但是它的运动氛围也是数一数二的。你能想到吗?清华园里的四个操场几乎天天晚上都挤满了运动的人,体育场上悬挂着标语: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果然‘无体育不清华’。”

众所周知,建筑学专业的课业压力非常繁重。“当时学习肯定是累的,但是现在想来都是甜的。我觉得一大功臣是运动。”杨成颢说,“我很庆幸十几年前在厦工养成了爱运动的习惯,当时经常到正心大厦旁的篮球场打球,那种大汗淋漓的感觉,特别爽!一天的疲惫立刻释放了,身体和心灵都得到放松。”

已过而立之年、长年伏案学习工作的杨成颢并没有“脆皮大学生”的萎靡之气,相反,他倒像个运动代言人,生机勃勃、神采奕奕。我想,这才是一个青年学术精英最好的状态。

厦门工学院始终将“体育育人”摆在育人工作的重要位置,拥有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18个体育俱乐部满足厦工学子不同的运动需求。在公园式的马拉松赛道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校园马拉松,不仅吸引了众多跑步爱好者的热情参与,还激发了全校师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追求。

杨成颢很羡慕如今的学弟学妹们能在如此优美的校园里学习、运动,他也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在母校的校道上跑一回马拉松,用脚步丈量这片凝聚着青春与汗水的热土。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回顾建筑学之路,杨成颢特别提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他鼓励学弟学妹们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好每个学期、每个月的学习目标,合理规划时间并努力执行计划,避免半途而废。

此外,他特别强调要学好英语以及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为未来职业发展、升学、工作晋升做好充分准备,机会永远只会留给提早做好充足准备的人。

最后,他寄语学弟学妹们:“希望你们能见到令自己惊奇的事物,能为自己的人生选择坚定不移,能体验未曾体验过的情感,能遇到想法不同的人,为自己的人生感到骄傲。”

这就是杨成颢,一个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厦工人”,一个你可以永远相信的“建筑师”!

3.jpg


责任编辑:谢可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杨成颢,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建筑师,厦门工学院2015届建筑学专业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