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微思政”
AI赋能“微思政”实践:西京学院大学生
网络素养教育的进阶之路
一、案例背景
随着微媒体时代全面来临,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当代大学生呈现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显著特征。在此时代背景下,西京学院准确把握AI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趋势,深刻洞察AI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工作作为推进思政教育创新的核心方向。
学校积极引入AI技术与前沿网络技术,搭建起由易班、AI星火网络思政工作室、视频号、XJU电信青年驿站、学生新媒体运营中心“五位一体”的智慧“微思政”平台矩阵,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局限,将线下与线上教育有机结合,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传输向双向互动转变,从被动式育人向主动式引导迈进。借助智能化手段,学院实现了思政教育内容的精准推送和广泛传播,极大提升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内容创作与传播过程中,学院紧密围绕学生需求,积极打造微视频、动漫、摄影、音频、网络文学、网络歌曲等多种形式的优质思政作品。这些作品既蕴含深刻的思政教育内涵,又极具趣味性和吸引力,深受师生喜爱。学院将这些成果巧妙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素养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创业就业教育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了思政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度融合。 通过“微思政”矩阵平台的持续运行,学院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网络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在科研和创业就业领域也展现出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学院的思政教育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二、主要做法
在推进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学院积极创新思路,从平台搭建到品牌打造,构建了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搭建智能平台,拓宽思政传播维度
为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传播局限,学院精心打造“1 + N” 全媒体传播矩阵。以网络思政工作室公众号作为核心枢纽,凭借其信息发布便捷、功能丰富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权威、全面的思政资讯。同时,联动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热门平台,充分利用各平台的独特属性和庞大用户群体,发布形式多样的思政内容。在抖音上,发布短小精悍、富有创意的短视频,吸引学生关注;在小红书上,分享实用的思政学习笔记和经验心得,引发学生互动。通过多平台协同发力,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传播网络,极大地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此外,引入AI辅导员,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全天候服务。在学业发展方面,AI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课程信息和学习进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资料推荐。在心理健康方面,当学生出现负面情绪时,AI辅导员能及时察觉并提供心理疏导。在职业规划方面,AI辅导员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背景,推荐合适的职业方向和实习机会。通过即时答疑,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影响力与互动性,让思政教育时刻陪伴在学生身边。
2018年10月,“AI星火网络思政工作室”获批校级重点辅导员工作室
(二)举办工作沙龙,深化思政交流研讨
重要时间节点是开展思政教育的良好契机。学院紧扣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定期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坊”。在活动中,组织辅导员与学生代表围绕时政热点和育人难点展开专题研讨。比如,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积极引导学生从国际政治、地缘战略等多个角度分析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国际形势,拓宽国际视野。在研讨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通过思想的碰撞,厚植了家国情怀,政治敏锐性和社会洞察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开展课题研究,推动思政成果转化
为了更好地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前沿问题,思政课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包括辅导员专项课题与精品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收集一手资料,深入分析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打造“思政微视厅”品牌,创作系列高质量短视频。例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作了一系列动画短视频,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解读价值观的内涵,深受学生喜爱。通过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育人实效,提升了网络思政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四)提供咨询辅导,化解学生思想难题
常态化开设“网络思政咨询室”,由专业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针对学生在网络意识形态辨析、网络文化素养提升等方面的困惑,教师们运用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给予耐心解答和指导。依托线上平台,建立“问题收集—即时响应—跟踪反馈”机制。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团队迅速响应,在规定时间内给出解答。解答完成后,还会对学生进行跟踪回访,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增强学生的信任感和获得感。
(五)培育思政骨干,壮大思政工作队伍
为壮大网络思政工作队伍,组建“星火网络评论团”,采用“理论学习+实战演练”的培养模式。在理论学习阶段,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系统讲解网络思政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在实战演练阶段,组织学生参与网络舆情分析、评论撰写等实践活动。通过常态化开展“青年说”主题创作,鼓励学生围绕校园生活、社会热点等话题,创作优质的网络作品,传播校园正能量。
2024年11月,举办“我与劳模在一起”活动
(六)打造特色品牌,彰显思政育人成效
实施“六微工程”,即微活动、微征文、微投票、微公益、微访谈、微视厅,构建“三位一体”品牌矩阵。在媒体融合方面,学院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搭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实现信息的全方位传播。在育人链条方面,建立“入学教育—在校培养—校友反哺”的全时空育人链条,为学生提供持续的思政教育。依托线上公众号与线下“星火驿站”,实现“云端+现场的深度融合。通过专题报道、成果巡展等形式,全方位展示育人成效与品牌影响力,让网络思政工作的成果深入人心。
通过以上一系列创新举措,学院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实施成效
目前,通过AI赋能“微思政”实践,进阶之路育人成效显著。
(一)阵地稳固,网络育人显真章
矩阵平台主动占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充分发掘网络的新功能,利用网络宣传媒介作用,以公众号平台为主要载体,聚焦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学生活跃的网络平台,梳理学生关注的信息,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讲故事、谈感悟等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
(二)内容深耕,原创栏目润心田
矩阵平台开创了“微视听”“学子风采”“师说”“历史上的今天”等多个特色栏目,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微视听”通过短视频、音频等形式呈现时事热点与正能量文化,目前已推送64期;“学子风采”展示优秀学生成长故事,已推送46期;“师说”搭建师生互动桥梁,已推送58期;“历史上的今天”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累计推送365期。这些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明确人生方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彰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三)思政铸魂,育人征途结新果
涌现出了“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李沪同学和李成创;雷泽灏同学参与的“晶益求精——大视场高分辨率晶圆表面缺陷检测成像技术引领者”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主体赛银奖;“无毒有我—守护无毒秦川”实践团获共青团陕西省委2024年度“禁毒青力量”暑期“三下乡”法治禁毒专项实践活动获资助团队一等奖,同时,也获得2024年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千校千项”网络展示优秀项目;“党员先锋志愿队”社会实践团和“红色志愿团”暑期社会实践团荣获团中央志愿宣讲“优秀团队”称号,30余名学生获评志愿宣讲优秀个人,其中李望熙同学并受邀作为获奖代表到遵义现场参会;8支团队获得2025年陕西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姜雨林、文小森老师获得2024年“三下乡”省级先进个人称号、作者获得“陕西好网民”、第五届“全国民办高校优秀辅导员”、入围第五届“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网络展示,被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聘为“兼职信息员”。
2024年11月,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主体赛银奖
(四)微思铸基,融媒平台跃新阶
电子信息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得2024年学校优秀宣传平台、新媒体中心荣获“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称号;AI星火网络思政工作室公众号“e路星火”先后10次进入全国高校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前30强,其中3篇文章进入全国每周热文榜第3名、第5名和第6名;工作室并参与了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微信公众平台风采展示活动,并获批“西京学院校级重点建设辅导员工作室”,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第三批联建共建单位。
(五)微政提质,网络育人谱新章
矩阵平台先后荣获国家级荣誉3项,省级荣誉8项,国家级优秀案例二等奖1项,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省级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先后荣获省级好网民工程重点项目1项,品牌工程1项,省级辅导员精品项目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2项,校级辅导员精品项目3项,校级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19项。
其中付丽丽老师的课题《短视频语境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获批陕西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立项;李鹏老师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思考》获得2023年度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优秀科研论文展示活动二等奖;吴群艳老师的《“带刺的盔甲”,如何卸下》工作案例获得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广西师范大学)2024年全国辅导员网络育人能力提升主题征稿二等奖;多篇思政网络文章被“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高校辅导员联盟”“辅导员在线”“高校辅导员网络学院”“CETV我是辅导员”等平台刊载。
(六)网民树范,思政征程塑新形
作者作为“陕西好网民”参加“IFENG游西安 网眼看区县”系列活动,呼吁市民文明用网,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受到西安电视台、凤凰网陕西频道专访,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工作室公众号10次进入全国高校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前30强,入围第五届“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网络展示,在全国学生工作系统中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
四、经验启示
在AI赋能“微思政”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探索中,学院积累了一定经验,也明确了下一步的深化方向。通过系统性规划、多维度发力,有望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育人体系。
(一)完善体制机制,凝聚育人合力
加强顶层设计,搭建起校内外协同的工作网络。积极联合高校、企业、社会机构等多方力量,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模式,共同为AI赋能“微思政”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对现有的工作流程和规范进行全面梳理,完善涵盖教育目标、实施路径、评估反馈等环节的体制机制,为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筑牢制度根基。此外,整合并优化现有的平台资源,深入挖掘各平台的独特优势,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融媒体矩阵,提升平台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二)增强内容吸引力,拉近师生距离
思政工作者要善于运用网络语言,紧扣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设置具有吸引力的议题。在讲解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时,摒弃生硬的说教方式,采用故事化、情景化的表达,融入学生熟悉的网络梗、流行语,让道理在生动有趣的话语中深入人心,增强思政教育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同时,积极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体形式,将思政内容以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营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三)提升教育针对性,适应多元需求
思政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精准把握学生在不同网络社群的分布情况,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和思想动态。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传播策略,推送个性化的正面信息,实现分众化传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互动式、体验式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育人合力。
(四)加强队伍专业化,提升育人水平
围绕网络知识和技能开展系统性培训,帮助思政工作者全面认识网络传播规律,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应用。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提升思政工作者运用“网言网语” 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让他们在网络空间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此外,鼓励思政工作者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持续提升网络素养的专业化水平。
通过以上举措,学院将不断优化AI赋能“微思政”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路径,为培养具有良好网络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新时代大学生贡献力量,推动网络思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