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区协作】管绿织光·分类新生——用智慧“播种”绿色未来
3月12日植树节,新疆财经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笃行社区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思维环保战”悄然打响。由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与人力资源学会联袂打造的“管绿织光·分类新生”无领导小组讨论活动,将垃圾分类难题搬进沉浸式角色剧场,参与者们在角色代入中感慨:“原来每个岗位的环保困境都值得被看见。”让环保理念在观点交锋中迸发新生。
开场视频《中国这30年到底做了哪些环保?》以震撼画面揭开序幕,从塞罕坝林场到长江禁渔工程,同学们才真正了解到,垃圾分类有多么重要。许多同学表示:“看似简单的分类,竟是一场需要全员参与的持久战”。这场沉浸式观影犹如一记“绿色惊雷”,为后续讨论埋下伏笔。
“作为清洁工代表,我发现考研族常把泡面桶塞进可回收箱”、“财务人员提醒,10万预算要覆盖多语种指南和智能设备…”,在独立思考环节,4类角色卡(学生代表、教师代表、清洁工、财务人员)构建出立体讨论场域。学生代表用手机制图软件展示自制的“表情包分类指南”,赢得掌声;教师代表则提出“环保学分银行”概念,将志愿服务时长兑换自习室优先权,这一机制引发热议,参与学生说“这让志愿服务成了可量化的‘绿色资产’,激励我们从被动旁观转向主动参与。”
小组讨论瞬间引爆思维烟火。针对48万智能设备预算缺口,“技术派”提出开发AR识别小程序;面对考研族时间焦虑,“人文组”设计出“30秒分类记忆口诀”。最精彩的是跨群体方案嫁接,用留学生语言优势制作多语种短视频,同时解决宣传脱节与群体矛盾。“就像植树需要多方浇灌,环保也需要打破群体壁垒”。参与者们在协作中深有体会。“大家的方案就像乐高积木,每个痛点都是拼接契机” 。主持人冯芯萍的比喻引发共鸣。
最终形成的方案分成了多个模块。“柔性约束派”推出“错峰督导”计划,让分类达人在非高峰时段进行趣味指导;“游戏化阵营”则展示“垃圾分类大富翁”线上程序。当清洁工代表苏莎莎提出“我认为清洁工混装实属无奈,要是有个暂存中转站就好了”,现场突然安静——这个细节让许多同学陷入沉思:“环保不能止于口号,更要为一线工作者提供切实支持。”
"绿金行动派"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把志愿服务转化为思维共创,将环保理念深植于流程设计。恰逢3月12日植树节,这场活动被赋予了更深层的象征意义——正如同学们在总结中感慨:“垃圾分类何尝不是另一种‘植树’?每一次正确的分拣,都是在为地球生态的根系松土施肥。”
"绿金行动派"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把志愿服务转化为思维共创,将环保理念深植于流程设计。恰逢3月12日植树节,这场活动被赋予了更深层的象征意义——正如同学们在总结中感慨:“垃圾分类何尝不是另一种‘植树’?每一次正确的分拣,都是在为地球生态的根系松土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