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金沙江畔见真情 | 他,记录不一样的雪域“风景”

来源:西华大学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05-18 10:32:29

“简单的行囊,艰巨的任务。时不我待,再苦再累也要为了责任出发!人生的每一次全力出发,都是为了能顺利回家!”在离开成都前,李强发了这样一条微信朋友圈,踏上了前往巴塘的援藏之路。


图片

2017年6月中旬,西华大学招生与就业处李强受学校党委选派,代表学校前往甘孜州巴塘县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全力推动巴塘县如期脱贫。

“作为独生子女,自己远在藏区工作,照顾年迈体弱的双亲和年幼孩子的重担都将落在妻子肩上。”李强坦言道,“但精准扶贫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我有幸能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所以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基层锻炼机会。”


初上雪域高原,这里就是巴塘

2017年6月20日,李强第一次来到巴塘。在这里,他有了另外一个身份:巴塘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教育局副局长。


图片

巴塘


巴塘素有“高原江南”的美誉,有着大量原生态美景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但于李强而言,第一次来根本没有机会欣赏这里的美。“巴塘距离成都800多公里,第一次到巴塘足足用了14个小时。”李强回忆道。

由于天气恶劣,飞机久久不能降落稻城亚丁机场又折回双流;由于地势险峻,路途遥远,一路上堵车和车祸时有发生。沿途湍急的金沙江和贫瘠的大山让他陷入深深的思考:自己将要去的究竟是一个什么地方?


图片

李强(中)


初上高原,严重的高原反应折磨着李强。最初一段时间,持续失眠和拉肚子的他只能依靠高反药物调整。巴塘县自然条件较为恶劣、自然资源匮乏、地质灾害频发,“虽然近年来学校在巴塘开展的扶贫工作进展顺利,减贫成效明显,但需要进行的工作还有很多。”李强说。顾不上语言不通和身体不适,对巴塘极其陌生的李强努力调整状态,随即投身基层调研工作。

下乡调研的过程,李强用“险象环生”来形容。随处可见的碎石塌方让每一次下乡都胆战心惊,陡峭险峻的高山、湍急怒吼的金沙江,随时可能发生的滑坡和塌方……你真的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李强说。


图片

走访调研

去年8月,李强出差途经理塘县,当时天刚蒙蒙亮,在对面的大卡车的远光灯照射影响下,他乘坐的车辆躲避不及,撞上了一匹横穿公路的烈马。当时越野车就被撞坏,车门变形无法打开,一车人差点翻下几米高的路基。李强的眼镜被撞飞,头、手臂、膝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擦伤。

类似的经历还很多,这些困难更加坚定了李强参加扶贫工作的决心,他积极发扬“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西华精神,一年来,他几乎跑遍了巴塘县的所有乡镇村落和中小学校,走访困难家庭,详细了解同胞们的生活状况、实际困难和帮扶需求,深入调研,获得了精准扶贫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下一步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走访乡村小学



精准扶贫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巴塘县隶属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川滇藏交界处,是318国道四川段的最后一站,金沙江穿城西而过。受到高原藏区的自然条件影响,巴塘是四川省的深度贫困县之一。根据省委统一部署,我校在团省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主要负责在巴塘县开展教育、智力及人才帮扶,李强是学校选派的第二批赴巴挂职干部。

在李强眼中,“精准帮扶”就是要根据受扶所需,帮扶所能,是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在前期收集的资料基础上,学校坚持扶贫和扶智相结合的帮扶思路,从基层党支部结对共建、干部培训、产业规划、企业援助等8个方面切入。李强作为学校党委选派的年轻干部,扎扎实实为巴塘精准脱贫做了很多工作。


图片

下乡调研


“一直奔波在收集帮扶需求和对接企业的路上,不过还好,学校一直是我坚强的后盾。”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有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中铁十七局集团公司、四川林森净化工程有限公司、四川现代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向当地学校和贫困同胞捐赠资金和物资。

太阳能热水器、课桌椅、暖冬衣物、书籍、书包、文具等捐赠物资抵达藏区,极大改善了当地部分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我校94级校友宋睿捐赠的价值近5万元的化肥极适合高原地区农作物的种植,在收到化肥后,竹巴龙乡党委书记彭永均告诉李强:“村上父老乡亲对西华大学老师和同学们所给予的帮助都感激不尽啊!”

一年来,在学校的支持和李强等人的努力下,成功实施各类帮扶项目20余项,整合各方资源,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和公益组织,协调各类帮扶资金上百万元。


图片


李强等援藏干部所做的一切都被当地的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去年12月底,在带领吉利控股集团赴中咱小学举行捐赠仪式后,李强一行人返回县城,途经曾经帮扶过的红旗小学,全校老师早早等候在路边。老师们热情欢迎李强一行,洁白的哈达,欢快的敬酒歌,饱含了草原人民最质朴的情感。那天的场景很温馨,就像是在过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物质上的帮助必不可少,智力上的帮扶才是重中之重。2017年10月,西华大学举办了首期精准扶贫对口帮扶甘孜州巴塘县干部能力提升培训。43名来自巴塘县的基层年轻干部来到了西华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李强作为带队老师带他们前往郫都区青杠树村和农科村进行交流考察,“两个新型农村的发展、建设模式和管理经验对他们触动不小,很多学员都觉得此次培训扩大了视野,打开了藏区脱贫发展的新思路、新视野。”李强说。


图片

培训会现场


在李强等挂职干部的努力下,学校为巴塘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是当地的基层干部、各类人才和解村民之忧的各类物资,还是新的发展模式和脱贫理念,更是誓要脱贫的信心和志气。


战胜自我,巴塘成了第二故乡

藏区的医疗条件有限。去年8月,我校美术与设计学院社会实践团同学们在党巴村进行墙体彩绘时,一阵疾风刮过,一只硬壳虫冲进了李强的右耳耳蜗深处,昆虫不断冲撞耳膜,剧痛、耳鸣不断,最近的医院离党巴村有将近20公里。后来经过医生处理,虫子弄出来了,但他的耳朵至今却时常伴有耳鸣的症状。

最让李强担心的不是身体的不适,而是远在成都的家人。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求先大家后小家的传统。“自古忠孝常难两全,高原藏区对愁眠。”平日里幽默风趣的李强说到这个时,神色瞬间黯淡了下来


图片


2018年3月9日深夜,距离再一次回巴塘仅几个小时,此时此刻,李强年迈的父亲因肺气肿还躺在医院的病房里。他强忍泪水给孩子留下了一封信:“我最亲爱的儿子,当你早晨醒来看到这封信的时候,爸爸已经坐上飞机,再次踏上了援藏之路……”暖暖的一封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孩子的疼爱和对工作的负责。

“当时真的是一步三回头,在无限愧疚中离开家奔赴藏区的。”李强说,“藏区的扶贫工作正处于深度推进之时,时间不等人啊!李强化伤感为力量,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之中。“既然选择了,就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争做精准扶贫的参与者,誓做精准脱贫的见证者!”李强说。


图片


李强用“清苦”来形容在巴塘的业余生活。没有公园,没有电影院,也没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平日里素爱读书的李强选择用书本打发难得的闲暇时光。“大部分书都是我从成都带过去的,在那边也会网购一些书籍,只不过每次网购都要半个多月才能收到。”李强说。

“今夜巴塘月,空房只独看。鹏城小院闹,谁知吾影单……试问脱贫日,怜然泪已干。”中秋团圆之夜的巴塘宁静而又深邃,只有巴楚河静静地流淌,李强在朋友圈发了这首小诗。

日子久了,这里就成了李强的第二故乡,一个不愿离开又不得不离开的地方。


图片


今年7月,李强挂职期满回到了学校,然而8月份,他的身影又出现在了美丽的雪域高原。“3月的时候,我去昌波乡小学调研,看到孩子们蜷缩在阴冷破旧的木桌上学习,我心里难受至极。”李强说。这件事情如鲠在喉,让他久久无法忘怀。功夫不负苦心人,在学校的支持和多方努力下,李强于8月底再回巴塘对接落实了各项捐赠细节。9月,由爱心人士购买的170套桌椅和80本同反义字典一起送到了昌波乡小学,李强心里的石头总算是落地了。

光阴似箭,一年时间转瞬即逝,在这里,每一位援藏干部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来了藏区的不开心,只是一阵子;不来藏区的不甘心,却是一辈子。”李强朋友圈里短短四句话,体现了他远赴藏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壮志和豪情。


图片

每一点付出,都值得被歌颂;每一次善举,都应该被尊重。李强到任后,认真工作,奋勇担当,协助学校开展的一系列对口帮扶工作有效推进了巴塘的脱贫攻坚,圆满完成了学校现阶段的精准扶贫任务。

扎根于雪域高原,参加精准扶贫工作的西华老师们,感谢你们无私的奉献与付出!


责任编辑:吴梦婷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每一点付出,都值得被歌颂;每一次善举,都应该被尊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