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投身基础科学研究
人物名片
向文良,理学博士,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西华学者、唐立新优秀学者,现任国家科技部项目评审专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四川/陕西/浙江/河北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基地副主任、西华大学受损河湖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国际合作项目、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应用基础等各类纵向项目30余项,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成都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40余篇、EI检索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专著1部。
生物工程是益于人类发展之大计。“因为当时人类对生物科技的了解比较少,‘食为政首,粮安天下’,我国面临的是生物产业大国但不是强国的现实背景,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把爱好建立在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上,为建设绿色发展添砖加瓦、为国家生物工程更上一层楼作贡献。”提起自己当初为何选择生物工程,向文良回答道。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也源于他对治学的热爱,他说:“教师要不断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生活中必须时刻保持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才能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回忆多年前,彼时刚站上讲台的向文良,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儿,如何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是他最需要思考的问题。“刚开始上台讲课找不到感觉,准备的PPT课件内容还没有到下课时就背诵完了……”从“背课”到“备课”的转变,如何让学生一双双疑惑的眼睛变成渴望知识的眼睛,“就需要课下不断地寻找资料,训练自己的思维,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逻辑能力。”他说。
生物工程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微观世界难以触及,如何把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易于接受,向文良有自己的独门秘籍。用他的话说教学课件应有“三化”:图像化、图片化、视频化,以生动详实的图像解释知识点,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他认为一个老师上好课最重要的是“认真”,教学还有“三认真”,即认真备课、认真教学、认真答疑。他认为教师之学习,一日不可废,打铁还需自身硬,俗话说先学走再学跑,先完善自身教学才能传承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也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运用,鼓励引导学生进实验室,以课堂知识为范增强转化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身正、学高”是他迈入教师行业时对自己立下的标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向文良始终坚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知识传授是严肃的事,教师治学严谨,学生自然不会怠慢,因此老师要以身作则,时刻保持治学严谨的学者面貌,高标准严要求自己,师生之间良好的学风才能养成。“第一次见到向老师就觉得他很儒雅,风度翩翩、内外兼修,我心里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就是他这般。”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潘茂沅同学说。
向文良对科研的态度是严谨且敬畏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向老师对我的最大影响,我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有哪个地方不懂,向老师就会让我们自己先去查阅相关资料,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行。”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研究生史佩说,“当时讨论细菌启动子-10位点和-35位点预测是以正义链为模板还是以反义链为模板的时候,大家讨论了一晚上,当时向老师不在场,但是第二天他就带着问题来找我们了。”实验过程往往充满考验。当时向文良和他的团队测定不同抗生素压力下TAs的响应情况,这个环节频繁出现问题,他们就反复实验、反复追问。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研既服务教学又引导教学,向文良积极投身于科学实践,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2017年,他带领3名研究生开展科技成果在受损河湖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应用中的转化应用研究。近三年来,其成果先后在国内10余省市50余项河湖生态治理中取得了良好生态和社会效益,治理成效被南方日报、封面新闻、成都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同时,科研反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他向企业推荐30余名本科和研究生就业,为青年学子“砥砺奋进展宏图,科技报国正青春”树立了榜样。
从教二十余载,向文良教授始终坚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他谈到科技强国,“人才是关键,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能力的培养,更在于精神的塑造。”他认为,一个好老师,要注重学生“三个能力”“三个意识”的培养,即知识的获取能力、知识的加工能力和知识的转化能力。培养三个意识:爱国情怀意识、实践出真知意识和传承创新意识。近三年来,通过参与向文良组织的科研活动,学院先后有20名本科生升入中国科学院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等“双一流”大学深造,他带的研究生毕业后纷纷进入上市生物医药企业就业,为我国迈入“生物产业大国”行列培养输送了一批高素质人才。
“把学生的培养与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联系起来,才不会闭门造车。” 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向文良说。他认为,对于新时代的青年而言,热爱祖国、厚植爱国情怀是成长之基、立足之本。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向文良强调,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行。他充分利用科研活动与课堂教学,鼓励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研究所,与研究生一起开展科学研究,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与热情。“没有实践,一切都只能是空谈。” 向文良表示。 “为了测定不同抗生素压力下细菌的生长情况,我们最开始采取在培养细菌至对数生长素分装,然后加入抗生素去探究抗生素压力下细菌的生长情况。但是发现效果不好,和老师沟通以后,我们才采取利用对数生长期的菌种作为种子,分别添加到含有和不含有抗生素的新鲜培养基中,然后去监测细菌的生长情况,最终才得出了较为理想的结果。”史佩同学对此颇有感悟。
“真正的经久不衰一定是靠传承,现在的年轻人总是急于创新,而忽略了传承的重要性,应该先学会传承再去创新。就像共享单车的研发一样,最开始突破电子芯片的研发,市场上首先有了共享单车,其次才会出现后面的共享雨伞、共享电动车和共享汽车,这些都是在传承基础上面的创新,教育学生也是如此。”向文良对此深有感触。
向文良常对学生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让学生争做“少数人”,努力做到戒骄戒躁,不能半壶水响叮当。“向老师非常的严谨,他会要求你每一次都尽力做到最好,如果我们做错了,他不会让你去解释错误,错了就是错了,我们需要反思。”史佩说。
严谨的治学风范,与向文良接受到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谈到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时,向文良回忆说:“在大学期间,时任四川大学副校长的张宇震是我的生物分子学老师,犹记得有一次他上生物分子学,从上午九点上到了第二天凌晨三点,大家都调侃道能上张老师的课,那么无论多严厉老师的课都能上。”受到导师的影响,向文良一直坚持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他认为传授知识容不得半点马虎。
“向老师的教学让人如沐春风。”他善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感兴趣的方向设计课题,会认真督查近期科研进展并让学生汇报,还会和学生一起研读学术前沿论文。在学生遇到科研瓶颈时鼓励他们不要害怕犯错,“每当遇到科研难题最主要的是要通过不断查阅文献,不断总结经验,相当于是在不断重复克服困难。”向文良谈道。此外,他还经常提醒学生做事要注意细节,并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将其延续到日常生活中。
向文良教授(后排右数第四位)获评西华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并在第十五届西华秋韵舞台上接受表彰
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中宽以待人。在潘茂沅同学眼中,他是一位良师益友。潘茂沅在准备考研的时候情绪上有很大的波动,于是主动找向文良倾诉。向文良敏锐地察觉出来了她的情绪变化,并认真倾听她的心事。“我们之间是没有距离感的,向老师是一位让人有倾诉欲的好老师。他平时特别爱看书,各种书籍都有涉猎,还经常与我们一起分享读书心得。”潘茂沅同学至今对此记忆犹新。
春风浩荡满目新
扬帆奋进正当时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向文良表示
将始终践行初心,教书育人
做一个“四有”好老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