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国家自科基金!这位西华“青椒”,有颜值更有实力!
她是学生眼中的温柔姐姐,也是教育枝藤上一颗生机勃勃的“青椒”;她是科研田里的勤耕者,频繁喜获硕果;她是教育航船上的新舵手,初扬风帆。她是来自西华大学应急管理学院的青年教师——何清清,2020年入职西华大学,并于2021年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何清清,西华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教师,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SCI收录8篇,CSCD收录1篇,主要研究方向是环境地球化学、灾害风险管理以及应急技术与管理(地质灾害方向)。
家庭是兴趣最好的培养基地,学校是理想最好的成长沃土。何清清对地理的热爱萌芽于儿童时期,因为父亲对自然地理十分感兴趣,家里的书架上有很多关于地理科学的图书和期刊。在父亲的带领下,她浅尝了地理知识的滋味,不知其味几多,只觉回味甘甜。离开书本,何清清跟着父母四处行走,坐在摩托车的后座,川西美景尽收眼底;坐在轿车后排,江南温婉萦绕心中。从书本一步步走到真实的自然美景中去,之前的兴趣之芽也在她心中静悄悄地抽枝。
后来在中学时期的课程学习中,何清清对地理了解得更加深入和全面,课本中的文字让内心的知识渐成体系,地理图册上的绝美画面让其思维更加丰盈和开阔。虽然何清清在高中时读的理科,但她在高考后坚定地填报了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在本科学习期间,通过学校和老师的组织,她多次参与野外考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同时也再次确认了自己对这个领域的喜爱,将在这个领域持续向前。
完成本科学业后,她选择继续攀登地理学科这座高山,成功考取中国科学院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博连读,也是在这里,何清清遇见了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影响深远的导师以及陪伴自己一生的爱人。导师吴艳宏研究员在科研工作中严肃果决,在生活中又细心周到,工作领域有建树,家庭美满幸福,何清清说,导师是自己所遇见的人中最完美的一位,不仅“导”学问,也“导”生活。被幸福的家庭氛围和温暖的学习氛围所拥抱着,接受着从泛到细,由浅及深的教育,何清清对地理这一领域的认识逐步深入。
因为兴趣,梦想得以生根萌芽;因为耕耘,梦想得以开花结果。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就变得优秀,别人眼中“幸运”皆是“幸运者”勤耕而得的硕果。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岁月流转,何清清初心如磐。
2020年,何清清从中科院毕业。跃入人海,她和众多的毕业生一样,面对着就业的难题。但有所不同的是,她总是可以在众多的选择中,优先排除掉不适合自己的选项,当同届毕业生普遍选择“海投”的时候,她目标清晰。在了解到西华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是根据国家应急管理事业发展需要,与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共建的学科型学院,且学科方向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之后,她坚定地向西华投递了简历。让她意外的是,人生第一次投简历就“一击即中”,顺利收到offer,她成为了一名自己梦想中的人民教师。
站上讲台第一次授课的经历,给何清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西华担任授课老师的首门课程是《灾害学基础》,为了讲好这门课,让同学们真正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何清清与另外三位讲授该课程的老师集体备课。高美奔老师负责地质灾害,刘美老师负责气象灾害,李宁老师负责人为灾害,大家各自负责自己专攻的领域,强强联手,四人联手共织一张教育的密网,争取不让任何知识点成为“漏网之鱼”。
她的第一批学生是2019级公共事业管理(应急管理方向)一班的49名同学,“根据学科特色,我们会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很多具体的案例、丰富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源,为课堂增添更多的‘活气’,比如在讲到地质灾害篇章的时候,给学生们播放地震、滑坡、泥石流的纪录片,给他们带来了直观的感受和很深的震撼。通过课堂教学和交流,同学们也掌握了更多的学科基础知识。”何清清说。
在何清清的理解里,一名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像“朋友”一样。她跟随着自己研究生导师的脚步,在课堂上讲授好课程,在课堂下也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面临学生关于专业方向、关于就业、关于考研等疑问,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并结合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为学生们解答疑惑。她对学生说:“不必担心不知道如何选择读研的专业,万事开头难,只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心中疑问总会在某个时刻得到解答。考研可以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也可以继续在自己目前的专业上做更细更深的研究,但是这需要你们全面地了解自己,谨慎选择。”何清清专业耐心的解答,给了学生们很多鼓励和勇气,也在彼此之间建立了更深的信任。
何清清擅长自我管理,几乎不熬夜,作息规律,总是有条不紊地安排工作任务和休息时间,她在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保持着最好的生活状态,温暖、善良、充满干劲。
2021年初,刚工作半年的何清清开始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心之所向,又是一击即中。而她却说这是一份“意外之喜”,她将功劳谦虚地归于幸运,但细细回望这一段历程,成功并非偶然。
何清清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题目是“原生演替早期土壤微生物的养分限制特征和影响因素”。她说,这个课题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自己在读博期间一个想法的延续和深入。当初在准备博士论文时,她原本就想研究原生演替早期土壤微生物,但出于种种原因选择了其他课题。曾经思想的火苗并未熄灭,何清清的心中一直未能忘记这个未能继续的科研项目,在考虑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她决定放手一试。
在准备基金申报的过程中,何清清并不是孤军奋战,在日常工作之余,学院的青年教师们经常彼此交流想法、探讨问题,前辈们的关心指导、传授经验,也为她的成功申报奠定了基础。她说:“舒志乐院长多次组织学院的老师们开申报研讨会,为我们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他非常关心我们的申报进度,并告诉我们有任何的需要和帮助都可以向学院提出来,学院会尽可能地为教师科研提供支持。”知识无边界,科研无尽头,一次又一次的研讨、交流,一次又一次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何清清心中的想法也不断清晰和成熟,终于在明媚的日子里,这朵科研的花苞悄然绽放。
何清清在科研道路上前行的步履从容,目标清晰,成功不是“意外之喜”,而是“水到渠成”,一砖一瓦盖高楼,脚踏实地。面对未来,何清清表示将不给自己设限,在解决目前的难题后,也会关注领域内更多不同的研究方向,在努力拓宽自己知识面的同时,将自己的所得全部教授给学生们。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培育每一棵知识的乔木,会长成一片茂密的科研森林;汇集每一股思维的溪流,会形成一片灿烂的汪洋。万山磅礴看主峰,大海航行看灯塔,何清清已然寻找到人生的主峰和灯塔,于是她正向着更高和更远的方向前进,未来浩浩荡荡,万物皆可期待。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