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海棠4号书院开展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走出去”第三站活动

发布时间:2023-05-23 08:57:49

为了深入学习落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体验“让文物活起来”的魅力,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持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月19日,恰逢国际博物馆日,海棠4号书院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走出去”第三站带领同学们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学习。书院老师及17名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

烈日当空,走在青石路上,同学们不由窥见城墙旁三学街上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照壁,其上“孔庙”二字揭开了此行之地的庐山真面。碑石有灵,翰墨隽永。四方的宝刻集书艺、演文字、藏典籍、载历史,汇聚于此。

进入西安碑林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孔庙旧址,其建置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讲解员杜老师向我们介绍道,碑林保存至今的照壁、牌坊、泮池、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两庑等多为明清的建筑,并遵循着孔庙固有的建筑格局,组成了一个绿树掩映、古朴典雅的庭院式建筑群。

走入葱茏碑林,一亭立于正中,亭中乃迎客第一碑。杜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由林则徐所题的碑林亭以及李隆基的石台孝经。石台孝经是唐玄宗作序、注释并且亲自书写,其底是三层石台,这三层石台寓意着大地,其上还有卷云华盖代表着天空,中刻孝经,孝道长存天地之间。

《石台孝经》介绍了碑亭下保存的盛唐名石的相关故事,其中涉及唐玄宗的人生经历,也述及《孝经》一书在唐代的传播及社会作用。唐玄宗李隆基坚信孝道的重要性,“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故亲自训注,垂范将来”,在九州、三台、五岳笼罩之下的中原大地,要以孝治天下,中国才能长安。

迈入石刻区域,同学们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落在了《昭陵六骏》上,杜老师介绍道,这六匹骏马,生前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不世之功,故后“陪葬”昭陵,威名赫赫于后世。九嵕山上,看尽兴衰,守护文帝英灵一千两百余年,历经风雨侵蚀而磅礴气势未减。谁料百年前惨遭劫难,如今六骏伤痕累累,兄弟分离。

宝刻渊薮,汗青永照。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藏着独属于它自己的坎坷经历。“碑林”二字承载了太多历史与情谊:古人坚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渴望并坚持着石“坚固,坚定,坚强”的品质,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他们把这些文章,亦怀着对后人的美好祝愿,一并镌刻于“碑”;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宋代苏东坡、黄庭坚、宋徽宗赵佶,元朝赵孟頫,明朝董其昌、祝枝山,清朝的刘墉、铁保等等,这些书法巨擘提按顿挫将盛世风景镌刻于笔墨,传颂于千秋,终至汇聚成“林”。善笔力者多骨,中华文脉伴随着书法笔墨走过了数千年,绵延不绝,此之为“碑林”也。

丰碑如林,青石不朽。青石路上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刷新了同学们的对古都西安的又一番认识和审视。碑林博物馆之旅,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历史穿越,是同书法巨擘的一次近距离交流,当我们站在碑林前,会不由自主地生出民族自豪感,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敬佩,亦是对中国汉字和书法的守护与传承。

鲍佳雯同学表示,轻抚着先人刻下的石碑,有一种穿越千年和古人对话的感觉,石碑上的字不深不浅,刚好刻在我们的心头。使我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有那些栩栩如生的石雕,原来在那个时候我们的雕刻技术就如此发达了,原来古人有着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原来石雕背后蕴含着这么有趣的故事。虽然这次的博物馆活动已经结束,但这次参观给我带来的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它使我走出校园,走出课堂,带我走到历史的大课堂上去见识世面、增长才干,在实践中为自己的知识库储备更多的能量。

孙雨妍同学说,进入由孔庙、碑林和石刻艺术组成的碑林博物馆,迎面感受到的就是厚重的历史感。无论是有“学无止境”之意的半池、由唐玄宗书写、太子李亨篆额的《石台孝经》、王维诗画双绝的竹影清风,抑或是庄严肃穆的老君像、破碎却依旧英姿飒爽的昭陵六骏、尽展精致高雅的神树、朱雀、辅首,都让我为悠久绵长的中华文化倾倒。伴随讲解,透过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的碑石,我们仿佛能真真切切地触摸到千百年前发生的古人古事,并对中华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明有了更深理解。

责任编辑:刘子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5月19日,恰逢国际博物馆日,海棠4号书院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走出去”第三站带领同学们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