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月活动

发布时间:2022-12-30 00:30:16

为进一步搭建相关学科对接国际学术前沿的桥梁,拓展外语教学科研新渠道,开拓师生国际视野,助力师生提升国际化学术水平,2022年11月中旬起外国语学院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国际学术交流月”系列活动。此次活动特邀多位来自英法等国知名大学或研究所的名家主讲,主题内容面向我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外国语学院学生、教师等不同层面的需求,是外国语学院在疫情背景下创新工作模式、探索开发的重要科研教学活动。

11月16日16:30,本次活动首场讲座“Effective Language Acquisition for the Purpose of Interpreting”在腾讯会议平台精彩开讲。这次讲座由英国埃塞克斯大学高翻专业负责人陈丹副教授主讲,我院翻译系仝文宁主任担任主持人。陈丹教授从事专业口译工作多年,多次负责首脑级、部长级会议同声传译、陪同专题考察等活动,在众多领域有着丰富的口译经验。通过线上讲堂,陈丹教授以口译员与口译教师双重身份,分析了口译活动的不同传播目的,在不同目的下译员所面临着来自语境和内容的技术挑战、演讲者语言风格的语言挑战,以及与会议主题和目的相关的知识图式。这些挑战的影响因素关乎口译的质量。因此,全面了解口译加工过程,反思在语境因素的约束下对源语信息的处理,有助于学习者为口译学习设定更具体的语言习得目标。讲座深入浅出、内容丰富,既有理论概括,又有实践内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吸引了来自校内外百余名师生的积极参与。


11月22日16:30,TonyPearson教授主讲了题为“The View to the West: recent events in Europe, the UK and the USA”的精彩报告。Tony Pearson教授曾任英国莱斯特大学国际办公室主任和国际交流项目负责人。在疫情之前Tony Pearson先生经常往返于英美欧陆之间,曾多次到访中国,为我校师生开办讲座、讲授文化课程。本次讲座Tony通过自身的丰富经验,特别阐释了英美两国虽语言文化关系密切但在众多领域的差异显著。同时,他以英国人的视角,向听众解读了英国如何从欧盟领导国到脱欧的过程,分析近期以来英美欧陆发生的重要事件,其中包括世界性大事件如新冠大流行、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地方性灾难等。讲座如同及时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深入了解国际形势和研究热点的机会,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11月25日下午,香港理工大学冯德正副教授受邀为教师开展了题目为《多模态隐喻分析的社会符号学模型——以中国梦宣传海报为例》的线上讲座。李锦艳副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一带一路”信息通信技术传播话语研究中心王军平教授致欢迎辞,外国语学院及其它院校的170多位教师和学生聆听了讲座并进行了积极热烈的问答。冯德正副教授的研究依托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角度聚焦中国的多模态话语隐喻分析。他以中国梦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海报为例,引导师生思考交流,并介绍了研究背景、理论依据,从语域、语旨、语式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冯教授特别强调,关注语言在中国社会持续的社会政治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扩展到其他符号学资源,因此他的研究也持续关注致力于基于功能语言学角度的融合研究。通过冯教授的讲座,师生对多模态话语隐喻分析的研究主题和学术发展前沿动态有了更深入了解。


11月29日17:00,剑桥大学东亚系AdamYuetChau教授应邀为校内外师生做了题为“How I Have Been Learning and Using English”的学术报告,刘建树副教授担任主持人。Chau教授在梳理个人学习英语经历的基础上,集中分享了自己不同阶段在香港与美国的英语经历,并引导听众探索与分享了英语学习与习得中的核心工具书,启发师生如何通过如掌握国际音标有效的进行英语学习。讲座尾声,他与来自校内外不同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了热烈互动,畅谈对英语学习的感受和体会,令人受益匪浅。相信本次讲座对于特别是学生高效习得英语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11月30日19:00,英国斯特灵大学LISaihong教授主讲了题为“Studying Interpreters" Stress in Crisis Communication: Evidence from Multimodal Technology of Eye-tracking, Heart Rate and Galvanic Skin Response”的讲座。讲座由MTI中心主任周正履副教授主持。LISaihong教授现任斯特灵大学终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担任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客座教授和海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自1991年以来,她始终致力于翻译、外语教学等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包括术语翻译、翻译理论、语料库语言学、词典学、认知语言学等等,并担任多个翻译领域期刊副主编和审稿人。LI教授本次学术报告主要通过交际及认知理论分析了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的压力来源,并通过眼动、心率和皮肤电流反映的多模态证据对这一现象做出了实证研究分析。报告内容深刻观点深刻,在交流互动环节,与会师生积极提问并获得LI教授详尽解答。


12月8日17:00,法国著名学者和资深翻译家杜朗孙超英教授应邀为师生带来主题为“从法译〈三国演义〉到形象思维研究,翻译与研究的探索旅程”的精彩讲座。张静博士担任讲座主持人。该讲座也将本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推向多元化,从英美语言文学拓展到了法国文学和中华名著外译的新维度。孙教授是法国大学副教授及博士生导师、西班牙格林纳达大学访问教授,法国形象思维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和法国吉尔贝·杜朗之友协会创始人兼名誉会长。从事翻译和科研工作近四十年,孙教授在讲座中首先透过自己的译著《三国演义》深入阐释了在翻译中“出发语以理解为重,到达语以表达为先”的重要翻译理念。她以译者和学者的双重身份,为师生重新解读了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特别展示了《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如何形象地衍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仁、义、礼、智、信、勇等。之后,孙超英教授特别介绍了法国20世纪中后期著名学者、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人文学家吉尔贝·杜朗有关形象结构主义阐释学,形象思维普遍原型学研究。以及在她自己的研究中,如何运用杜朗开辟的神话批评和神话分析研究方法论对中国形象思维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比较。分析精辟极具启发意义。在讲座尾声,孙教授与会的各位师生就文学翻译中的语言问题、翻译哲学、现当代文学外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最后,此次的国际学术交流月活动以12月13日18:30举办的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DerekHird博士以及工程学院Timothy Douglas博士联合主讲的讲座收尾。讲座由西电一带一路信息通信技术传播话语研究中心副主任程静博士主持,相关领域师生在线参与。学校和兰卡斯特大学均为理工科见长的大学,语言和科学的结合是两校语言学科面临的相通情况。此次讲座通过一位语言学家和一位生物化学科学家的跨学科对话,为我们深入分析了语言与科学之间的紧密联系。Hird博士指出内容与语言整合性教学模式能够兼顾学科知识和外语学习的双重教学目的,可以帮助学生以语言为工具,探索学科知识,并在过程中自然提高外语能力,并结合兰卡斯特大学具体案例展示分析。Douglas博士通过自己丰富的多语习得经验展现了语言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价值,他认为科学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语言的重要性,语言不仅能够促进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还能够加强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促进不同领域之间人与人的理解和对话,科学界应加以重视。在问答环节,两位老师与在线师生热烈讨论语言与科学的关系、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教学方法、跨学科合作等问题,并期待未来推进兰卡斯特大学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


本次国际学术交流月活动由学院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组织,得到了学院各方大力支持。一场场学术盛宴精彩纷呈,师生共享知识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动态,把握专业研究的热点焦点,营造了浓厚的国际学术氛围。据悉,此次活动共有千余名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共聚云端讲堂,从广度深度多维并进中开启了外国语学院国际学术交流的新篇章。相信未来外国语学院师生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和国际化发展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何振华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2年11月中旬起外国语学院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国际学术交流月”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