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以文化心 ——构建引领学生全方位成长的一站式文化生态圈
在高等教育改革深化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背景下,数字艺术学院积极探索“三全育人”新路径,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构建起“文化传承+艺术疗愈+实践创新+数字赋能”的立体化育人体系。通过系列特色活动,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打造出一个既彰显学科特色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育人空间,让学生在浸润式体验中实现知识增长、技能提升与精神滋养。
一、非遗传承与创新,在指尖流淌的文化基因
当00后大学生遇见千年非遗技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学院以"非遗活化"为突破口,将珐琅工艺、漆扇制作等传统技艺引入社区,让学生在亲自动手中感受工匠精神的温度。在“耕耘树艺”漆扇体验活动中,学生们从漆料调和到漆扇制作,让传统工艺焕发新时代的生机。这种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既传承了文化血脉,又锤炼了学生“慢工细活”的匠心精神。
更值得关注的是,学院将非遗体验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在珐琅工艺实践中融入设计思维训练。学生们需要完成从纹样设计到烧制成品的完整流程,这种“做中学”的模式让课程知识不再停留在纸面。正如2023级视觉传达专业学生高顾琳所言:“当亲手制作的珐琅胸针在眼前绽放光彩时,我真正理解了精益求精四个字的文化重量。”
二、心灵数艺双螺旋,构建心理健康防护网
面对数字原住民的心理特质,学院创新推出“心灵数艺”疗愈体系,将曼陀罗绘画、欧卡投射等艺术治疗技术与数字媒介相结合。在“解锁治愈之门”曼陀罗绘画工作坊中,学生通过绘制几何图腾,在重复线条间实现情绪宣泄;借助欧卡技术打造的思维实景,学生能在想象中重建心理图景。这种“艺术+心理”的疗愈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具时代特色的心理支持。
此外,欧卡游戏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在游戏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实践,可以逐渐建立起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提高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还能够帮助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情绪状态。
三、劳动实践红色赋能,在镜头里追寻初心
学院创新“红色劳动教育”模式,组织学生用短视频记录校园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启智润心”活动中,学生们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企业视频拍摄活动,负责剧情演绎及视频拍摄制作。本次拍摄以红色教育为主题,聚焦新中国知识青年的历史片段。学生们通过深入研究历史资料、采访亲历者、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挖掘了新中国知识分子服务人民的感人故事。数艺学院的学生演员们将这些故事融入视频创作中,通过影像的力量还原历史情境,展现新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爱国情怀。
这种“劳动+专业”的实践模式实现了多重育人效应:既提升了影视制作技能,又深化了对劳动价值的认知,更通过数字传播扩大了教育影响力。正如数字艺术学院副书记蒋裕来老师所言:“当学生们开始用专业视角观察普通劳动者时,思政教育就真正实现了入脑入心。”
小结
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生动诠释了数字艺术学院一站式社区建设的核心理念——以文化传承筑牢精神根基,以艺术疗愈守护心灵成长,以劳动实践锤炼责任担当,以数字创新激活教育动能。未来,学院将继续探索"艺术+思政"的深度融合模式,让一站式社区成为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于一体的育人新高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数字时代新人提供鲜活样本。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