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进校园:学校开展打香篆技艺传承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04 18:38:29

2025年3月21日,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内幽香缭绕,一场以“古韵流芳”为主题的非遗文化传承活动正在举行。

智能制造学院特邀行悟香学创始人、湖北省收藏家协会香文化分会会长、传统合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香女士弟子杨怡女士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沉浸式非遗“打香篆技艺”体验课程,通过“理论讲解+实践体验”的互动形式,让传统合香制作技艺在校园焕发生。


                                               活动现场

“香篆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礼佛仪轨,宋代文人将之发展为燕居焚香的生活美学。”杨怡女士在理论讲解环节娓娓道来。通过展示《陈氏香谱》古籍影印本,她解析了“福禄寿”篆文的文化寓意,演示了宣和年间宫廷所用的“心字香”制作工艺。

“以前只有在古装剧中见过古人打香篆,今天能亲眼所见非常激动!”讲解过程中,师生们被香篆所蕴含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纷纷摩拳擦掌,期待亲手体验这一传统技艺。

“大家首先将精选的香粉倒入模具,轻轻压实,再小心翼翼地将模具翻转,轻敲几下……”在杨怡女士的指导下,学生们两两一组,通过选模、填粉、压实、脱模等工序,将香粉转化为祥云、花卉等精美香篆。


                                             学生体验打香篆

24级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向家琪与搭档选取了寓意吉祥的云雷纹模具,在杨怡“松紧适度,力道均匀”的指导下完成了每一项操作步骤。

“就像给精密零件做三维建模,每个转折都要精准到位。”向家琪兴奋地比喻道。当模具被轻轻提起,连续完整的祥云图案惊艳呈现,围观的同学们不约而同发出赞叹。

活动现场,不同小组的创作各具特色:有的选择象征坚韧的竹节纹,有的尝试复杂的莲花环纹。随着点燃的香粉沿着纹路徐徐燃烧,缕缕青烟在光影中勾勒出动态的香篆轨迹。

“这种燃烧过程被称为印香,古人常以此占卜计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其具有冥想疗愈效果。”杨怡边指导边科普,她特别展示了运用3D打印技术复刻的元“百刻香印”,将古人的智慧与当代科技巧妙联结。

“压粉时要保持呼吸平稳,这和学生在实训车间操作精密仪器的专注状态异曲同工。”智能制造学院辅导员陈旺在与同学们一同参与制作后深有感触。他表示,这种将非遗技艺与工科素养相结合的体验,让学生们对“工匠精神”有了跨界的认知。

随着模具轻叩,缕缕青烟从镂空图案中袅袅升起,传统技艺的文化魅力在实操中具象呈现。

智能制造学院团总支书记谢芳说:“在本次活动中,学生收获了一场沉浸式的非凡体验!让大家原本紧绷的心境得以舒缓放松,与此同时,通过对传统技艺的亲身体验,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全方位展现,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内心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在“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里,文化传承研讨环节尤为关键。本次活动期间,谢芳特与杨怡女士就“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第二课堂课程体系”这一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力求挖掘可行性路径,让非遗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

责任编辑:谢芳
非遗文化进校园:学校开展打香篆技艺传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