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东院“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故事】方信:在奋斗中书写青春担当

发布时间:2025-04-24 17:36:17 颜煜 李方莉

方信,武汉东湖学院机电工程学院2022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曾服役于武警部队,现任机电工程学院团委(学生)副书记、大学生党员创新工艺社常务副社长、班级学习委员。连续2年综合成绩排名专业第一,获校级以上荣誉表彰20余项,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立项1项,发表论文3篇,授权国家专利5项。

军旅淬炼:从“士兵”到“战士”的信念升华 

2020年9月,18岁的方信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踏入武汉东湖学院校园。然而,这个少年血液里流淌着祖辈传承的红色基因——外公是湖北红安人、爷爷是军人。入学仅三天,他响应征兵号召,毅然选择参军入伍,成为武警第一机动总队的一名战士。 

在纪律严明的军营中,方信经历了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寒冬零下的五公里负重越野、酷暑中纹丝不动的战术据枪训练、深夜紧急集合时三分钟内完成全装列队……这些看似苛刻的要求,却让他对“信念”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部队教会我,真正的信念不是口号,而是面对极限时多坚持一秒的决心。”他回忆道。 

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事件中,同龄战友陈祥榕的英勇事迹深深震撼了他。当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战斗宣言传遍军营时,正在武警某部服役的方信,第一次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可以如此具象而炽热。“当得知陈祥榕比我只大几个月却已为国捐躯,我真正理解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含义。”这种力量成为他军旅生活中的一束光,照亮了他的前行之路。 

退役复学后,方信选择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重新出发。面对工科庞杂的知识体系,他以军人的执行力诠释了什么是“死磕到底”。这种“死磕到底”的韧劲让他连续两年稳居专业第一,更催生出5项国家专利的创新成果。 

创新突围:从“单兵作战”到“协同攻坚” 

军旅生活赋予方信的不仅是钢铁般的意志,更有一套独特的“指挥官”思维。在部队的“大熔炉”中,他深刻领悟到: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发号施令,而在于凝聚共识、激活团队潜能。这种理念,为他重返校园后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筑牢了坚实根基。 

作为班级学习委员,方信不仅自己学习刻苦,还积极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每当有同学遇到难题,他总是耐心讲解,不厌其烦。在他的带动下,班级的学习氛围日益浓厚,同学们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为“心中的依靠”。 

在竞赛方面,方信更是将“协同攻坚”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攻克难关。在备战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16周年精英联赛时,他积极组织团队成员围绕“智能监测农田环境状态智能小车的功能需求、产品设计”进行头脑风暴,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从如何检测病虫害和土地的酸碱程度到小车模型的建模,大家各展所长,共同为项目努力。最终,该项目荣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正是这种团队协作的精神,让方信带领团队在多个竞赛项目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荣誉和认可。 

志愿绘彩:画笔勾勒社区温暖情谊 

脱下迷彩服,拿起调色板,方信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守护”的使命。在累计300余小时的志愿服务中,最让他触动的并非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与社区墙面上悄然绽放的色彩相遇的故事。   

从构思到落笔,方信将自己定位为“倾听者”。他带着笔记本穿梭在楼道间,听老人回忆街巷变迁的故事,看孩童用蜡笔涂鸦心中的乐园。创作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的支持让他倍感温暖。社区工作人员主动协调场地,老党员送来亲手熬制的凉茶,孩童们举着颜料桶当起“小小助手”。志愿服务的意义不在于改变了多少平方米的墙面,而在于让每个人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在共同的创作中重拾对生活的热爱。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这句镌刻在方信心底的人生信条,不仅是他从军旅到校园一路走来的精神灯塔,更成为他在实践、服务与奉献中不断突破自我的动力源泉。他用两年军旅生活锻造的坚韧品格、连续两年稳居专业第一的综合成绩、手握5项国家专利的创新思维、300小时志愿服务的热忱,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严旭朝
方信服役后返校,成绩优异,获多项专利及竞赛奖,带领团队创新,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展现青年担当。
构建“五五六”模式大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打造具有武汉东湖学院特色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