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指南(2023年)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指南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指南(2023年).pdf
建设 内容 | 基本要求 | 拓展要求 |
1. 党建引领 | 1.1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委书记履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领导班子成员强化“一岗双责”,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作为常委会、全委会和校长办公会重要议题,每学期专题研究,及时协调解决机制构建、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等问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单位各负其责、全员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1.2明确党委学生工作部门或其他部门作为牵头单位,强化统筹协调、组织推进、管理监督,确保多方力量和资源在学生社区实现整合协同。 1.3在学生社区建立党团组织,实现对楼宇、楼层的全覆盖,建立学生党员网格化管理体系,健全线上线下责任区、先锋岗、工作坊等机制。 1.4建立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完善“学生反映—集中转办—限期反馈—跟踪问效”的工作闭环。 | 1.5打破年级、专业、师生界限,在学生社区灵活设置党支部,积极与其他党支部结对共建。 1.6创新学生社区党团组织功能实现方式,强化党团组织和党员、团员的作用发挥。 1.7将较为成熟的学生社区育人模式从部分学生覆盖向各年级各学段延伸,推动形成覆盖全校学生、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生社区育人新生态。 |
2. 队伍入驻 | 2.1学校、部处、院系领导干部带头践行“一线规则”,常态化深入学生社区,建立与学生常态化交流互动机制,及时解决涉及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发展等实际问题。 2.2辅导员在学生社区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做到全员覆盖、全时保障。 2.3选拔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优秀专任教师在学生社区担任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学业发展、科研训练、技能实训、项目实践、生涯规划等。 2.4 在学生社区常态化引入心理服务、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专业力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2.5明确各育人队伍在学生社区的角色定位,完善选聘、培训、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实现各展所长、功能互补、合力凝聚。 | 2.6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带头担任学生社区“楼长”“层长”,校领导每周至少面对面与学生交流1次。 2.7建立学生社区党支部工作联系点,校院两级领导干部每季度至少到所联系的党支部参加1次组织生活或主题党日活动。 2.8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每月“一对一”交流不少于2次,搭建师生交流平台,组织学业指导品牌活动。 2.9 选聘校党政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学生社区兼职辅导员。 2.10 邀请两院院士、大国工匠、时代楷模,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党政领导干部、国企管理人员,以及“五老”等先进群体进入社区开展教育活动。 2.11结合学校情况,整合资源力量,积极依托学生社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有社区特点的教育品牌活动。 |
3. 学生参与 | 3.1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组织,遴选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担任负责人。 3.2组织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实践锻炼等方式参与社区建设、楼宇管理。 3.3建立健全以服务奉献为导向、以素质养成为目标、以经历认证为保障、以制度规范为基础的学生综合评价长效机制,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律能力。 | 3.4 充分发挥学生在朋辈教育帮扶、校园文化营造等方面的作用,在学生社区建立活动场所集群,培育品牌活动项目。 3.5挖掘社区劳动教育资源,开展富有学校风格特点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劳动意识,此外,发挥学生群体主观能动性,营造社区体育和美育氛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4. 条件保障 |
4.1在学生社区设置一定面积的公共物理空间,配备必要的软硬件设施,满足学生学习、师生交流、生活服务、活动开展等需要。 4.2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大力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公共空间,有机深入融入新时代伟大成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识别系统,形成特色鲜明的楼宇文化,实现理想信念、专业发展“浸入式”宣传教育。 4.3为入驻队伍提供方便务实的办公、生活等条件。 4.4 建设学生社区线下服务大厅或线上服务平台,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常态化提供便捷服务。 4.5 从工作量认定、津贴发放、职务(职级)晋升、职称评定、培训提升等方面为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人员提供政策保障。 | 4.6打造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公共物理空间,充分满足学生阅读、研讨、咨询、展示、健身、休闲等需求,建立健全学生社区软硬件建设。 4.7建设大数据集成平台,深度挖掘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纪实数据,实现一键画像、过程记录、趋势预警、智能推荐、科学评价等功能。 4.8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校内外媒体阵地,大力宣传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的进展和成效,加强信息开放共享,共谋、共建、共享新型学生社区。 4.9提高学生社区安全防范水平,打造学生社区网格化日常管理模式,构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平安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