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立德树人 辛勤浇灌盛放美德之花
一、劳动教育案例背景简介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及教育部2022年4月初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此次劳动教育案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中职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劳动教育的案例背景
师生共同体验劳动的意义在于寻求创新-联动式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形成新时代特征的良好劳动习惯。案例中职教学校位于西南山区,目标人群均为贵州籍,90%以上学生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且有过留守山区的经历,大部分研究对象在教学生活中存在劳动教育严重缺失的现象。
二、 劳动教育案例的具体做法与成效
(一)收集案例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研究对象的年龄结构偏年轻化,其中男同学13名,女同学11名,包括2名成年学生,22位未成年学生(见图1,2)。
经过长期带班观察,本案例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研及实地调研等方法,作者发现目标群体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两淡”、“两少”、“两差”、“两强”、“三低”等问题。“两淡”即劳动观念淡薄、家庭责任感淡漠;“两少”即劳动实践少、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少;“两差”即独立生活习惯差、身心健康状况差;“两强”即面对挫折消极心理强、对他人依附性心理强;“三低”即劳动技能低、自主能动性低、审美能力低。
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可得知目标群体的劳动习惯与偏好尤其值得调研者与读者深思,本案例中研究对象对劳动的偏好顺序由强到弱排序是炒菜做饭、插秧收割、其他(如清洁卫生、饲养家畜等)及处理农作物(见图3)。
图1
图2
图3
(二)案例问题分析
根据辅导员在带班过程中的访谈与实地调研,案例中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能下地干活”、“会料理家务”、“迫切进入社会补贴家用”的现象,但再深入追问不难发现,一系列问题如“只知劳动不知教育”、“说不清劳动的教育目的”、“不懂得劳动的启发意义”依旧存在,劳动育人功能在学生们身上并未得到充分体现,亟待教师引导班级共同进行挖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下面将采用三个方法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三)劳动教育案例处理的具体方法
坚持育人导向,点燃热爱劳动之火。辅导员需要坚持育人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挖掘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具体实施方法需要将劳动育人理念贯穿在劳动教育主题班会课、教学活动开展时及课后,悉心细数劳动的益处,鼓励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学生们对劳动的获得感与荣誉感。
围绕日常劳动,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劳动课程。避免重复的劳动知识灌输,倡导多姿多彩的实践方式,“在劳动中学,在学习中做”,亲历劳动场景、亲手耕耘操作、亲身投入体验。辅导员要频繁深入寝室、课堂、食堂与体育场,根据学生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以学生所喜爱的劳动类别为载体,以学生经历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新时代的情境下,劳动教育已经不等于单一的、粗犷的体力劳动教育。比如传统种植业,已不再是古老的栽种收割概念,新兴的农旅融合、浇灌技术、改良嫁接等,都使得这一行业成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复合劳动行业。过分强调让学生接受体力劳动锻炼,将与时代形成脱节。学校与教师可以引鉴教育部义务劳动课程方案,根据校园实际情况设置劳动任务与项目(如图4)。
图4 教育部义务劳动课程示例
巩固劳动成果,注重综合评价。劳动教育的进阶目标应致力于研究对象养成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团结合作、珍惜劳动成果等品质。劳动教育应该始终贯穿于校园生活,以学校评估为准,鼓励学生和教师、家长等相关人员参与到劳动成果评价中。
(四)劳动教育的成效
通过持续性地劳动教育,案例中的目标群体已在班级中逐步树立劳动模范典型,劳动典范的出现又正向鼓舞着学生们争相成为会劳动、懂劳动、爱劳动的新时代青年。经过劳动教育锻炼出不断进取和不轻易放弃的精神更加有益于学生打好专业根基、提高职业技能,帮助学校塑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
通过不断贯彻劳动育人的理念,师生均逐渐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学校家庭联动加强,有利于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职教标准的劳动教育。另外,在全球疫情的大环境下,案例中通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抗疫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学习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激发了师生共同弘扬“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卓越奉献、敢为人先”精神,进一步使学生意识到爱劳动、爱人民、爱祖国的重要性。以上举措填补了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图5 班级劳动实践活动 学生与聋哑阿姨通过手语交流
三、劳动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
针对目标群体身上存在着的“两淡”、“两少”、“两差”、“两强”、“三低”等问题,劳动教育开展的初始难免会遇到学生的抵触心理。在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开展之前班主任应当导入劳动教育主题班会、任课教师导入劳动教育理论课程,率先在学生心中播下劳动光荣的种子,积极夯实劳动教育顺利生根的土壤与基础;再引入模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强调劳动的意义,不断巩固劳动理论教育的效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十余年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得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懒惰的习惯因多年未矫正而积重难返,教育工作者难免陷入有心无力的情景。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期间正是家庭介入的良好时机,父母应及时弥补在子女童年的缺位。经过实地调研不难发现,许多家长甚至比学生更加需要良好的心理辅导及正确的劳动教育。因此如何让家长在繁忙之中也积极投入到劳动教育,配合学校鼓励学生完成不间断的劳动教育课程尤为重要。
四、劳动教育工作开展的建议
(一)劳动教育要坚持育人导向,以价值塑造为核心
劳动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育人为导向,劳动所带来的教育意义十分深远,也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待生活工作的人生态度与观念。劳动教育要以价值塑造为核心,根据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职业院校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对于未成年群体要注重劳动教育启蒙,对于成年学生则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劳动习惯与观念;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学生劳动荣誉感,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价值观。所以中职应增加劳动技能、丰富劳动理论知识,增加一定程度的生产劳动实践;高职则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劳动体验,使学生具有独立劳动意识和主动团结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并且围绕创新创业,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树立正确劳动观、择业观,懂得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步步走向实干兴邦的道理。
(二)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需要融入专业课程
学校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紧密相连,从而实现课程联动,加强劳动教育成果。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以至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新时代的职教劳动教育承载着新的使命与诉求,最大限度地彰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我们要善于运用劳动教育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劳动过程中,学生的精神发展与劳动、劳动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证明了劳动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新时代立德育人体系的建构是不可或缺的。劳动催生智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们需要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目标,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劳动能力,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例如在农林相关专业实践中,可与科学、地理、化学、物理等课程有机整合;在幼儿管理相关专业实践中,可与手工、美术、生物等课程有机整合;在经管相关专业实践中,可与管理学、心理学等课程有机整合。
(三)劳动教育需强化校内外资源的整合
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外各方面资源。政府需要联合校企开拓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满足职教学校多样化劳动的实践需求。我国现有包括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劳动教育场所,以及可开展劳动教育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当前这些校外教育资源还未被充分整合与应用,亟待政企校合作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在学校能改善的方面,可以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劳动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学校应当完善劳动教育课程的整体设置,校内劳动教育课程与校外劳动实践相互补充;在校外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一方面当地政府要积极协调社会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为学校组织劳动教育提供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可在校园内部解决内需,新建或改建劳动教育场所,为难以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校内劳动场所。
图6 班级劳动实践活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