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骄子·考研风采录】汪玉:做代码世界的追光者
编者按:考研,绝非一条坦途,意味着无数个日夜的挑灯夜战,意味着要在孤独中坚守,意味着要一次次战胜内心的疲惫与焦虑。在铜院,就有这样一群勇敢的逐梦者,他们以笔为剑、以梦为马,向着考研这座高峰奋力攀登,用汗水与坚持书写着青春奋斗篇章,构成了校园里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图书馆的角落留下了他们专注阅读的身影,自习室的灯光见证了他们思索难题时紧锁的眉头,校园的小径回荡着他们背诵知识点的声音。他们放弃了休闲娱乐的时光,告别了轻松惬意的生活节奏,全身心投入到这场与自我较量的战斗中。这份对梦想的执着、对人生的坚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点赞。为此,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校大学生记者站推出【点赞骄子·考研风采录】系列报道,旨在展现铜院学子的风采,营造优良学风。
汪玉,女,共青团员,数学与计算机学院202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班学生,辅导员沙雨杉老师。在校期间,荣获国家奖学金1次、国家励志奖学金2次,优秀学生特等奖学金5次、一等奖学金2次,获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安徽赛区)一等奖、数学建模竞赛(安徽赛区)三等奖等奖项。在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成功“上岸”安徽大学。

(汪玉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
初心如磐:在“0”与“1”的世界里寻找光
键盘敲击声在寂静的凌晨格外清晰,汪玉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光标,仿佛看见无数可能性在其中闪烁。当汪玉第一次踏入《计算机导论课》教室,老师在黑板上画下的递归树仿佛一扇门,门后是逻辑与创造的广袤原野……计算机的神秘深深吸引着她,自那日起,她的求学生涯便埋下一颗种子,在心底扎根成长。四年间,她始终稳居专业榜首,却从未止步于绩点数字——图书馆长明的台灯、凌晨机房的键盘声、实验报告中密密麻麻的批注,都见证着她的成长足迹。
“考研择校,就像调试一段没有注释的代码。”汪玉常这样比喻。当同龄人还在考研与就业的岔路口徘徊时,她的决策框架早已在无数次迭代中成型——安徽大学“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与她“以技术为舟,渡时代之河”的志向不谋而合,意向城市学术精研与产业脉搏共振的独特气质,让她在提交志愿时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梦想的种子在这里破土。
(汪玉的备考其中9个月的番茄钟记录)
研途鏖战:用算法思维破解备考难题
朝圣者的长阶总布满荆棘。当朋友陆续收到offer时,汪玉正被困在操作系统的进程迷宫里。四门专业课如同四重加密的密码,组成原理的总线仲裁优先级像失控的交通信号灯,数据结构的红黑树旋转规则在草稿纸上呈现出的杂乱线条、计算机网络的分层协议栈如同错综复杂的立交桥......但真正的强者从不会在困难面前撤退。她独创了一套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将考研视为一个系统工程,用番茄工作法划分任务,用错题本建立知识库,甚至用Excel模拟计算机流水线的工作过程。“遇到难题时,我会把它当作一个待调试的程序,反复推演直到找到最优解。”正是这套独特的方法论,将每个琐碎的知识点视为“可执行的思维模块”,通过构建知识图谱实现融会贯通,让她在繁重的学习中游刃有余。
回顾备考期间遇到的最大难题,莫过于对晦涩难懂新的知识点的理解。连续三天的推演、修正、再推演,在时间的一点一滴流逝中,最终她感受到:计算机的魅力,正是藏在每一个精准运行的算法里,藏在每一行简洁优雅的代码中,更藏在那些将抽象逻辑转化为现实解决方案的创造过程中。
温暖相伴:亲情是最强大的坚实后盾
备考路上,父母的关爱始终如影随形。一盒润喉糖、一杯胖大海茶,这些看似平常的关怀,却成为汪玉最坚实的精神支柱。每天几小时的政治背诵,致使汪玉的嗓子发炎,十分不适。而父母的关心从未缺席,手机弹出父母的消息“少喝咖啡,刚刚给你点了金银花麦冬茶”。下午学习时,手机又震动两次,先是父亲发来含片的正确含服位置示意图,紧接着母亲转发了条科普视频《教师护嗓20年经验》,末尾附了句:“给你买了胖大海,在茶包里记得泡。”
玻璃杯中浮起的胖大海像舒展的蝴蝶,手机锁屏弹出父亲的叮嘱:“多喝水,清淡饮食啊!”。窗外的大树在暮色里摇晃,温着的茶杯边躺着半颗没吃完的润喉糖,那些跨越几百公里的订单备注,正把父母的牵挂,熬成触手可及的甜。“每次看到订单备注里父母的叮嘱,就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汪玉感概到。
当拟录取通知抵达时,汪玉正在撰写毕业论文。喜悦之花在心底绽放,但于她而言,记忆更深的,是无数个深夜里清冷的月光,独自走过的回廊,机房里闪亮的指示灯。“那些看似孤独的鏖战,不过是系统启动前的自检过程。”她反复告诉自己,不断奔跑的人,必将守得云开见月明。
汪玉用她的考研故事激励我们,只要保持热爱,坚守初心,每个人都能在“0”与“1”的世界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一定会在“代码人生”中,创造出更多精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