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区为课堂:高职“一站式”育人生态的职教特色与未来图景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推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切实推动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高质量发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于4月8日至11日,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组织开展了2025年第1期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质增效专题研修班,旨在深入探讨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修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170多名思政工作者参加。全体学员通过专家讲座、报告分享、实地参观和工作坊实践交流等形式对“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高校思政网开设“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研学成果交流”专栏,陆续发布高校思政工作者在专题研修班上的研学成果和心得体会。
以社区为课堂:高职“一站式”育人生态的职教特色与未来图景
执笔: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 文斌
全国高职院校“一站式”专题研修班2025年第1期第二组
本次研修班紧紧围绕“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核心目标,以“提质增效”为主线,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剖析+实地观摩+交流研讨”的多元化学习模式,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思想与智慧的盛宴。
一、高职“一站式”育人生态的职教特色
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导向。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产业一线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深度融入产业元素。学生在社区就能参与真实项目的开发与实践,实现专业学习与职业技能提升的无缝对接。
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全方位培育。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是高职学生不可或缺的品质。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通过营造文化氛围、开展实践活动、榜样引领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职业文化,增强职业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多元协同育人。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边界,实现了学校、企业、行业、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学校各部门之间加强协作,共同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形成育人合力;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企业不仅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指导,还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二、当前高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资源整合难度大,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完善。虽然“一站式”学生社区强调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资源整合难度不小。学校各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壁垒,工作协调不够顺畅,导致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推进受到影响。校企合作方面,部分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合作深度和广度有限,未能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的引入还不够充分,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难以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
聚焦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工作的团队包括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社区管理人员等,他们的综合教育能力有所差异。培训体系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培训和实践机会,影响了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部分辅导员、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方面存在不足,企业导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欠缺,社区管理人员缺少服务意识,需要进一步提升队伍的育人能力。
学生参与度不高,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待增强。部分学生对“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融入社区的意识。部分社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还不够丰富多样,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导致学生对社区活动的兴趣不高。同时,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短板,未能形成独特的、具有吸引力的社区文化,学生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不利于社区育人功能的发挥。
三、高职“一站式”育人生态的未来图景
四维联动构建起“技术赋能—产教协同—文化涵育—评价牵引”的一体化育人模式,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范本。
数智融合赋能精准育人。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管理平台,实时采集学生多维数据,通过精准画像分析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及心理支持。
产教协同重构育人格局。深化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以产业学院、研发中心为载体,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及项目实践,实现“教学—实践—就业”全链条贯通。
文化浸润涵养职业认同。立足高职特色打造社区文化品牌,通过职业文化节、创新实践营等活动强化文化自信,依托文化阵地建设培育工匠精神与职业价值观。
发展性评价驱动质量提升闭环。构建涵盖学业成绩、职业技能、创新素养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动态反馈机制将评价结果贯穿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全过程,形成“目标—实践—评估—改进”的育人质量提升闭环。
通过参加此次研修班,收获颇丰。我们明确了方向,获得了前进的动力。未来,我们将把所学应用于学生社区建设,克服挑战,致力于培养新时代人才,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