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 瞻明学生社区 || 环境人在路上第十七期——“萤火汇聚星河”志愿主题分享会
瞻明学生社区 || 环境人在路上第十七期——“萤火汇聚星河”志愿主题分享会
为了深化同学们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理解并解答相关疑问,环境与资源学院党委于2025年3月28日在求真109教室成功举办了第十七期“环境人在路上”主题分享活动。本次活动以“萤火汇聚星河:打开志愿服务的成长密码”为主题,由蒋勤同学主持,并邀请了环境与资源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部部长胡超阳作为主讲嘉宾,张亚桐老师出席本次活动。
投身志愿行动,传递人间温情。胡超阳向同学们分享了他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不仅涵盖“纳新篇,递真情”、“岁月藏宝,物换真情”、“衣份爱心,一份温暖”等校内志愿服务活动,还有“常态化清理活动”、“零废弃活动”、“2025年首届烟花零废弃行动”、“美丽中国,志愿有我”以及“法护黄河青春行动”等校外志愿活动,在实践中传递爱心与责任。在"岁月藏宝"活动中,同学们不仅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更在物品交换中收获了珍贵友谊;而"法护黄河"行动则让环保法律知识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挖掘多样渠道,开启志愿之旅。胡超阳告诉大家参与志愿服务的途径多样,校内可关注环境与资源学院志愿招募群、山西大学青年志愿者公众号及其他院志愿招募群;校外可通过当地志愿汇、其他报名平台报名,还能询问亲朋好友,部分社区志愿服务站也提供稳定的志愿活动,如社区图书馆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活动不仅离家近,开具志愿证明的要求相对较低,方便同学们参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选择合适的项目。
胡超阳深入讲解了志愿服务认定的详细方法。明确讲解了校内和校外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定方式,细致说明了所需的各类证明材料,如注册证明、时长记录、组织证明等,还对材料的规范和要求进行阐释,包括手写签字、公章使用等细节。同时,着重指出认定过程中对时长计算的规范,明确了志愿服务应具备的属性,警示了弄虚作假的严重后果。这部分内容为同学们参与志愿服务后的认定工作提供了清晰指引,确保志愿服务的记录和认定准确、规范、公正,保障志愿者的权益和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
在活动的问答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其中,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区别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胡超阳学长详细解答,强调志愿活动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这四个关键属性;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更为多样,只有符合上述志愿属性的实践活动才能被认定为志愿服务。比如实习类、兼职类以及文秘类等活动,通常不属于志愿服务范畴。通过这一解答,同学们对志愿活动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更准确地参与和界定志愿活动。
此次活动为同学们打开了志愿服务的成长之门,让大家对志愿服务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所悟运用到实际行动中,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贡献一份爱心,让志愿精神在校园里绽放光彩,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