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实习】历史失语,文物能言 ——2022级文物全科蒲州考古队实习收获(九)
揭开地层探寻,承载于文物之上的古人言语犹在耳畔,时光却已匆匆流逝。我们考古人站在时间的交汇点上,躬身于田野,感受着岁月在此地留下的沉淀与变迁。经过九周的学习和实践,刮面、划地层线、遗迹发掘、遗迹记录……蒲州学子在学习和实践中进步,在发掘中探寻考古的价值与乐趣。
一、室内学习:琢玉方成器
海无涯,知亦无涯。地层与遗迹关系的正确表达,只有完全掌握才能在田野工作中如鱼得水。正因我们在层位关系方面尚有许多需要精进的地方,孙先徒老师和李钰老师对同学们展开了一场细致的教学工作。
从田野中的地层划分到遗迹的具体位置表达,从正确辨认叠压打破关系到准确运用各地层与遗迹间的关系符号。白板上具体严谨的字迹,例子中错综复杂的层位,一步步的细致分析,蕴含着老师们的谆谆教导,进入同学们的脑子里,并牢记在心。相信有了此次学习,同学们在之后的田野工作和记录中,能够更加轻松应对地层中关系表达的各类情况。
二、探方交流:知彼方致远
各个探方的发掘工作有着不同的进展,因此老师组织同学们展开了一场“串方”活动,以加深同学们对其他探方发掘情况的了解。
同学们站在各自负责的探方内,如数家珍般讲述着亲自参与发掘的每一处遗迹。灰坑、灶坑、房址、水井……每一处遗迹发掘的完成都是同学们努力的结晶;从位置到开口形制,从分层到包含物……每一次细致的讲述都是同学们进步的证明。从这次“串方”活动中,同学们加深了对彼此探方的了解,也对自己身处的这片土地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三、日常工作:积小方为大
田野工作已有九周,同学们的发掘经验也在日常积累中更加丰富。只要踏入这片土地,即使是在炎热的天气下,同学们都会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做好每一次发掘。
地层揭露后的刮面工作,发掘灰坑时的细致找边,发掘过程中的划地层线......看似简单的一桩桩一件件,往往最需要耐心和技巧。实践不比书本,田野工作中面对的复杂情况要更多一些,每天学习一点点,积小成大,积少成多,同学们已经从初出茅庐的些许无措中蜕变,做起发掘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
四、开展讲座:知新方成长
环境考古,同学们对这方面的了解并不深,而此次环境考古讲座的开展,无疑加深了同学们的认识。
8月29日,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本硕,山东大学考古学博士郑文浩学长针对环境考古开展了讲座,从“什么是环境考古”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入手,结合多个环境考古案例进行细致分析,直至后面提出“考古学专业学生为什么要学习环境考古”,引发了在场同学们的深思。此外,郑文浩学长还讲述了许多遗址区地貌演化的研究方法:地貌格局与地貌单元——从更大的空间尺度来看古代遗址的位置;沉积序列——从沉积的形制和年代中,分析不同时期的沉积过程和背后反映出来的沉积背景;以及不同地貌单元在空间上的接触关系。郑文浩学长对研究方法的细致介绍和解释,无疑增强了同学们对环境考古的兴趣,也使得大家对环境考古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结语
历史失语,文物能言。考古人的一次次发掘,都是对历史语言的探寻,细细感受承载于文物之上的古人言语,又何尝不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每一层的发掘都是一次进步,每一个遗址的发现都是一场新的旅程,我们也将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一步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