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有约 | 流动的博物馆:旅游民俗表演与文化景观的再生产——以贵州丹寨万达小镇的“非遗”展演为例
6月17日下午,山西大学新闻学院第十七期“导师有约”讲座在商学楼B206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是“流动的博物馆:旅游民俗表演与文化景观的再生产——以贵州丹寨万达小镇的‘非遗’展演为例”,硕士生导师张洁主讲。
讲座伊始,张洁老师探讨了“流动的博物馆”的概念及其转化为文化景观的过程,明确提出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张洁老师详细回顾了“既往研究的三种视角”,包括从旅游人类学视角分析旅游的性质和特征、旅游对文化的作用以及旅游对城乡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其次,张洁老师采用参与观察法和个案访谈法,对丹寨万达小镇的民俗旅游表演进行仪式过程分析和社会结构分析。她从小镇的民族服饰巡演出发,对苗族服饰的款式语言、图案语言和配饰语言等符号意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重点讲述了苗族服饰八种服饰巡演,强调万达小镇的服饰巡演意在传承、展示丹寨苗族服饰文化,在动态巡演中展示服饰文化,构成了“流动的文化景观”。张老师还指出了民俗旅游中多主体互动的重要性,包括游客、展演者、主办方、政府和媒体等,通过主客互动、观演互动和消费互动,促进了文化景观的再生产。特别是“非遗周”的蜡染技艺展演,展现了文化主客体在展演全过程中的互动。
最后,张洁老师指出,民俗旅游表演是一个多主体互嵌、互动中再生产文化景观的过程。民俗旅游促进文化景观再生产,二者是互构、共生关系。多主体在旅游过程中,相互嵌入、彼此牵制,促进“文化景观的再生产”,形成特色小镇中的“流动的博物馆”。这一民族特色文化景观不仅可以转化为以城带乡、城乡辐射的乡村手工业经济效益,还能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激活民族特色风情旅游,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在此次讲座中,张洁老师借助其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和论文交流成果,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了社会科学实地调研方法的重要性,并特别强调参与观察法和深入访谈法在媒介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价值,鼓励同学们在平时学习研究中多应用质性研究方法。讲座结束后,与会同学踊跃发问,与张老师探讨了研究方法和选题兴趣点。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研究视野,更让同学们对旅游民俗与文化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