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字为刃,发艺术之声——走进山大学子赵轶原创话剧《白雪公主》的幕后故事
“舞台上的艺术,在人心底刻下隽永。” 台上闪烁的光影,角色的深情演绎,让我们在有限的时空里,感知生命的无限。渺小的个人生命,在话剧中被拓宽,亦璀璨如歌。现代话剧越来越受青少年和中年群体的青睐,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了各个时代各个阶不同性格人物的悲欢离合,传递着宝贵的人类智慧与情感。
1.表达——话剧的灵感与现实的共鸣
太原市千渡长江美术馆在1月28日至29日上演了实验戏剧《白雪公主》,这部话剧与我们以往所熟知的《白雪公主》剧情不同,其表达的精神主题与之截然相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思想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这场话剧打破固有规则,发出对现代社会中被书写的既定价值规则的怀疑之声。
话剧的灵感更多来源于现实中的共鸣,就如同莎士比亚曾说过的“世界是一个戏台”,小至戏台上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大至剧本所传达的精神内核,都是编剧想要反映的现实。赵轶直言自己是一个表达欲很强的人,而话剧恰好是她表达想法的形式之一。“将想要表达的转化为我所创作的”,这是她独特的创作信条。于是,赵轶笔下创作出了一场又一场动人的故事和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她所书写的铿锵有力、 深入人心的戏剧台词,也是她成长的写照。
2.体验——演员与编剧的不同
尝试——让话剧有机会感动你
“我觉得要给话剧机会,让它有机会感动你。”赵轶这样对初识话剧的人说。她坦言,在接触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之初,都或多或少会有顾虑,担心自己不能够透彻地理解剧本和角色,担心自己无法与角色产生共鸣、合理地表达角色情感。对此,赵轶给出的建议是“多尝试吧”,只有在不断的接触和尝试过程中才能感受到话剧的魅力,从而一点点磨平心中对新接触话剧产生的忐忑。
磨合——对立中的和谐与统一
5.映射——理论穿透的不合理
为了成为合格的创作者,更好地通过自己的表达来影响观众,赵轶秉持着兼容并包的态度,她在幕后付出了很多努力。理论层面上,她在高中就开始接触一些女性主义的理论,在后续的大学学习中,她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社会权力结构与群体关系等社会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因为有了理论学习,我理解了这个世界的规则和结构以及其背后的逻辑和利益,面对生活中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我才能发现其不合理之处,然后通过我的作品把这种不合理表达出来。”这是赵轶对理论的定位。当她的目光透过不同的理论框架映射到生活当中、去观察生活时,那些被忽视却需要被看见的部分就会显现,经过升华成为自己创作的理念或灵感。灵感绝不是拍拍脑门就有的想法,而是知识和经验、思维与智慧综合在一起的产物,正是因为它需要日积月累,正是因为它稍纵即逝,因此才显得格外珍贵。
6.同构——艺术与现实间的张力
这种结合理论、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的创作方式,也让赵轶发现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间的同构性。“小的时候演儿童剧,我会认为戏就是舞台上演、舞台下看,后来我参加一些戏剧节、进行话剧创作后,逐渐发现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大剧场。”她解释道。这种同构性在话剧《白雪公主》中得以充分显现。“这场戏中主角的名字就叫做‘女演员’,同时现实中这个主角的身份也是女演员。剧中的导演把‘白雪公主’这一完美形象强加在女主角这个活生生的人身上,使自然的人陷入结构性的困境之中。反观现实生活,每个人都可能会面对类似的困境,同样需要识破结构的迷障,维护自我自由选择的权利。”当演员在剧场里演绎时,戏中人就活在剧场中,真实生活和剧场戏剧的时间线、空间线完美地重合在一起,这种身份、情境的重叠,时间、空间、环境的重构将艺术和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彰显出艺术独一无二的震撼之美。
7.发声——艺术创作的星星萤火
8.开辟——匮乏现实里的朵朵蔷薇
9.求索——学无止境的致远之行
展望未来,赵轶对自我的规划清晰且坚定。她分享到,长远来看,她愿意从事一些更基础的工作来磨练能力、积累经验,比如制片助理,编剧助理,宣传新媒体等工作。在近期,《白雪公主》的创作还没有结束,清明节期间还要再演两场,经过这次展演和观众的意见反馈,会对这个本子进行打磨和修改,最近她也在全力以赴准备演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祝愿赵轶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能够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涓流所积,终成沧海,在不断产出优秀作品的创作之路上迎来自己的成长!
赵轶与其创作、参演的话剧在成长之路上彼此成就,身为编剧、演员的她也与舞台上的伙伴、舞台下的观众在一幕幕话剧中同彼此发出共鸣。她在现实生活与艺术理想之间架起话剧的桥梁,在文本可视化的过程中让灵感迸溅、让情感迸发,相信始终怀揣着创作初心的她,会继续让一只只思想的鸟儿飞往自我与他人的内心深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