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四聚四力” 着力构筑“一站式”社区育人新生态

来源:电子科技大学 发布时间:2025-06-16 17:03:47

电子科技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眼教育强国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把加快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重要抓手,聚焦党建引领、队伍协同、全面发展、数字赋能,不断提升社区引领力、向心力、新活力、服务力,积极推动各方育人力量下沉学生社区,着力构筑学生社区育人新生态,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聚焦党建引领,提升社区引领力

一是强化统筹领导。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13个职能部门作为领导小组成员,统筹推进机制改革、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等方面工作。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校院年度工作要点、二级学院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指标体系,作为党委常委会会议的重要议题,每学期听取工作进展汇报,多次召开现场推进会,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强化党团建设。贯通“党团班宿舍”工作体系,在学生社区成立15个网格化、矩阵式的社区功能型党支部,打造“先锋E家”“红色星期五”“晚间半小时”等社区党建活动品牌。建立社区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队、党员服务站,为党员寝室挂牌。成立楼栋管理委员会,选聘党员、发展对象等担任学生社区楼层长。遴选学生骨干担任社区“网格员”,承担卫生督导、安全巡查、信息反馈、政策宣传、纠纷调解等公共事务,组建“春雨公益”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引导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三是强化思想引领。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以迎新季、开学季、毕业季等关键节点为契机,深入社区为学生讲授“新生第一课”“开学第一课”、“最后一堂思政课”。邀请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等深入社区,为学生上专题讲授党的创新理论、政策方针和实践成就等。每年常态化组织辅导员理论宣讲团、“青言习语”学生党员骨干宣讲团走进社区,开展微宣讲200余场。充分利用学生社区楼宇内走廊、公共区域,建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传走廊、“漫画党史故事”手绘墙、“科学家精神”主题教育空间、航空航天文化展览角、“创意互动角”等一系列具有学院特点和学科特色的楼内文化长廊,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图片 1

二、聚焦队伍协同,汇集社区向心力

一是校院领导常态化深入社区。校院两级领导“结对子”联系学生班级、宿舍、党团支部,常态化参加新生集体生日会、慰问假期留校学生、社区党团活动等倾听学生心声、指导学生成长,通过召开校院领导接待日、专题座谈会、午餐会、院领导直通,开展调研等形式回应学生诉求,分析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和发展特点。二是思政队伍长效化入驻社区。建立一支由“学工管理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离退休老教师”组成的社区思政工作队伍,发挥各方优势,指导学生成长。在社区建设7间辅导员工作室,要求辅导员进课堂、进班级、进寝室,每周开展辅导员“we meet”“辅导员说”等微沙龙活动,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身心状态,实现思政工作阵地的有效延伸。建立学工队伍全年社区值班制度,选聘思政课教师、离退休教师、国企骨干、杰出校友等担任兼职辅导员、“领航导师”“班级之友”等,在社区配合开展育人工作。三是专任教师队伍多元化走进社区。每班配备1名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打造班主任“每月一讲”“雄鹰讲坛”“计望远洋”留学指导等多个社区育人品牌。建立国家青年人才等领衔的学业导师队伍,每年走进社区开展开展专业认知、学业发展、科研训练、项目实践等指导400余次。学校专职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等在学生社区开展常态化心理、生涯规划指导及各类培训活动,护航学生成长发展。

图片 2

三、聚焦全面发展,激发社区新活力

一是坚持发扬“学在成电”优良传统。建立20个院级学生发展指导中心,遴选优秀高年级学生作为“朋辈导生”,举办“成电杰出学生”“成电杰出班级”分享会、国奖学生交流会等活动,每学期在学生社区开展“朋辈个体帮扶”“学涯同舟”等活动覆盖学生2500余人次,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互促互进中共同进步。打造“优秀院友风采展示墙”“SICER毕业发展轨迹”等特色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担当,让学科文化成为驱动学生成长的“脉冲”。是打造社区体美劳活动育人体系。在学生社区开展学校首届“劳育嘉年华”,举办农耕文化体验、非遗传承体验、糖画制作体验、、劳育“大师课”等多项活动强化劳动体验、共享劳动果实。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调研,全面了解学生需求,每月常态化、体系化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书画展示、川菜烹饪、汉服游园、“迷你马拉松”、春耕秋收八段锦体验等体美劳活动50余场,帮助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身体素质。优化增强社区空间黏性优化房源分配,安排大一新生入住各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所在组团或邻近组团。建成1个学生社区协同育人中心,推动跨年级、跨学院,空间公用、资源共享、活动共育整合空间场域资源,试点推进学生宿舍组团架空层和中庭改造,打造情绪宣泄室、生涯沙龙坊和文化美育空间,丰富学生社区公共空间场景体验。

图片 3

四、聚焦平台支撑,增强社区服务力

一是探索“1+N+M”的社区模式建设。“1”是建成1个2000余平米的校级“一站式”示范园区,打造自主、互助、共享的“学生发展共同体”。“N”是根据学生需求和社区分布,建成多个小型一站式共享空间。目前已建成“家门口的青年学堂”“先锋E家”“知问书院”等空间33个。“M”是依托学院特色,打造党建引航、职业规划、科学家精神主题教育、朋辈帮扶、书院等多种形式的社区育人模式。二是建成AI赋能学生画像系统。建成集成33个应用、340余项功能的“智慧学工”平台,实时同步学生在院系、宿舍学习生活的成长发展纪实数据,实现学生一键画像、学习发展过程记录、潜在问题趋势预警等功能。同时,“智慧学工”平台全面接入DeepSeek,不但校内信息一键获取、学工业务智能办理,还帮助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景分析,并提供千人千面的成长建议和个性化成长方案。三是搭建社区智慧生活服务平台。在“计望未来”社区设立云面试间,配备全景相机、AI摄像头等设备及职业正装等形象支持,助力学生提升面试表现,同时开展宣讲、答疑、面试、签约“一站式”就业服务咨询,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调研学生需求,在学生社区配备后勤业务办理和生活服务自助设备,开设共享空间数字化智能门禁和线上预约。优化房源管理、网上选房、晚归登记、住宿证明开具、宿舍报修等功能,升级学生宿舍门禁系统,着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赋能。

图片 4

责任编辑:衣俊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