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共治、共联、共融”,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育人新模式
心理育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重庆医科大学坚持将“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充分利用“一站式”学生社区所具备的育人属性和贴近学生生活特点,发挥党建统领作用,探索实施“共治、共联、共享”举措,积极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优势资源与心理育人工作互融互通,在学生“家”门口搭建心理育人队伍,供给育人平台,创设文化场景,对塑造青年学生健全人格、助力平安校园建设走深走实具有深远意义。
一、全员“共治”,推动心理育人队伍“一站式”协同
强化党建引领,践行“一线规则”,吹响社区心理育人队伍“集结令”。一是坚持学校党政领导主抓。明确由校党委书记主抓学生社区建设,成立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学生社区建设和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和学校综合改革重点事项,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员协同配合工作格局。二是完善工作组织架构。在学生社区建设二级心理辅导站,105名辅导员全部进社区驻楼办公,选拔25名优秀辅导员及专任教师任社区楼栋长,每个楼层选聘学生党员及学生骨干担任心理健康联络员,每个宿舍寝室长任心理信息员,构建起“学校—社区—楼栋—楼层—宿舍”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实现心理育人网络在学生社区的全覆盖。三是提升队伍育人能力。按照师生比1:3000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高于国家1:4000配备标准。同时选聘20余名兼职心理咨询师,多对一进驻学生社区开展工作。定期对辅导员、专任教师、宿管、保安、学生联络员进行专门的心理危机防控培训,切实提高寝室、楼层、楼栋“心理健康守门人”队伍对心理问题的识别与救助意识和能力。
二、医校“共联”,推动心理育人工作“一站式”通达
学校与附属医院党委签订心理健康医校合作共建协议
利用学校附属医院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的学科优势、诊疗资源,搭建心理育人“医校通道”。一是组织引领筑平台。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附属医疗资源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员医师骨干在基层服务和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与7家附属医院党委签订心理健康医校合作共建协议,实施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党支部和党员医师骨干“双报到”机制,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和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党支部定期开展“教学共研”联合项目,医师骨干每周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轮值开展工作。在4个学生社区拓展成立12个二级心理辅导站,提供个体咨询、家庭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形式心理辅导服务,力求让每一位学生在“家”门口能够自主参与心理辅导和咨询,缓解心理压力,化解心理危机。二是医校协同强监测。运用产学研转化成果“重医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实施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测评和在校学生一年一度积极心理品质检测;构建立体多维观测指标开展学生每月一次“心情温度计”的测试;推行“寝室长-楼层长-楼栋长”心理预警防控管理,掌握学生异常行为信息,推动落实“入学测评+月度普查+日常管理关注”三重监测。设立危机预警上报机制,对于发现的危机个案即时响应。针对严重心理危机和急迫就医需求学生,打通医生进入社区心理辅导站评估通道,畅通转介送医绿色通道,确保学生的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诊断、转介、治疗更及时、更便捷、更专业,最大限度降低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率。三是先锋示范创品牌。创建学生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每周邀请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行业专家进入社区,开设“小医心事”“新一家”等成长课堂,围绕学生成长发展话题开设讲座讲堂,将心理健康知识“送学上门”。据统计,年均举办讲座 40余场,覆盖学生超 5000人次。近3年,学校累计接待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超3000人次,为100余名心理预警学生提供长程干预帮扶,落实20余位急迫危机学生“绿色通道”入院治疗和干预追踪,有效保护学生生命安全。
学校开展“新一家”成长课堂
三、文化“共融”,推动心理育人文化“一站式”浸润
学校建设有心理放松室等多功能区域
坚持用环境滋养学生,以文化熏陶学生,重研究服务学生。一是布局育人场景。超前布局,将心理育人物理空间布局与“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规划设计深度融合,实现学生心灵浸润式成长。因地制宜,在学生社区建设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团辅室、虚拟仿真心理训练室、身心放松室等多功能、高品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同时还配备了智能机器人、VR身心体验设备、减压太空舱等设备,让学生足不出户即可“零距离”链接心育资源工具。二是打造主题文化。结合重庆地域特色,打造了原创心理形象吉祥物“辣椒椒”,寓意驱走生活的潮湿阴霾,传递给学生温暖与爱意。围绕“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工作任务,打造“心+苑”社区心理育人主题活动,主要开展“心理+社区党团活动”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心理+社区读书观影活动”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心理+文体锻炼活动”提升学生突破自我的意识,“心理+文化养心活动”向学生传递积极力量,“心理+劳动愈心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真正实现“心融五育”的良好育人局面。三是理论研究赋能。积极推进“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的建设,拓展了社区心理育人的“广度”“高度”和“深度”。
“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坊”建设在社区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重庆医科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心理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成效。学生从羞于或懒于寻求心理咨询,到如今学生社区心理辅导站、身心放松室等被提前预约使用;从被动修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到主动参与社区心理主题讲座沙龙,策划社区心理品牌活动,可以看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接纳度、参与度不断提升。同时,在危机干预工作中,由寝室或楼层心理健康联络员、后勤安保人员报告的个案数占据相当比例,“心理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切实维护了校园安全稳定。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