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一线工作法”,推动队伍入驻“一站式”学生社区走深走实
潍坊职业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队伍入驻”为突破口,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各方育人力量优势,组建七类社区导师队伍,持续推动党政干部、专业教师、思政队伍、服务人员等向学生一线聚合,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一站式”育人新生态。
一、优化队伍结构,构建精准育人新范式
围绕学生成长需求,搭建七类导师育人共同体,纵向按年级分段实行“为人、为事、为业”三阶贯通培养,横向覆盖德智体美劳五育维度,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域覆盖”的浸润式育人生态。
(一)领航导师率先垂范
由74名学院领导、中层干部组成领航导师,重政策宣讲、平台搭建,通过“书记院长下午茶”“思政社区行”“师生关切响应日”、与学生一同参加党团主题活动等形式深入社区一线,与学生交流谈心,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捕捉学生思想动态,强化基层党建与育人融合。
领航导师开展书记院长下午茶活动
(二)学业导师深耕技能
选派102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学业导师,重大师引领、学业领航,立足“课堂+社区”双阵地,以社区讲堂、学术研讨、学业问诊为切入点,破解学生专业难题,推动知识传授与技能提升双轨并进,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同频共振。
(三)成长导师全程陪伴
由107名辅导员及心理教师团队担任成长导师,以“同吃、同住、同生活”模式常驻社区,重伴学成长、定制培养,常态化开展心理测评、时间管理特训及生涯规划辅导,年均覆盖学生3000余人次,精准化解学业焦虑、人际适应等成长痛点,打造全天候成长支持网络。
成长导师开设花艺解压课
(四)通识导师涵养素养
选聘20名优秀公共基础课教师担任通识导师,重通识培养、素质提升,聚焦职业素养提升核心需求,开设礼仪训练、经典诵读等双轨课程,通过文化素质讲座、创新创业实训等活动,助力学生通识能力与人文底蕴双提升。
通识导师开展传统茶艺文化活动
(五)思政导师铸魂培根
选聘20名优秀思政课教师担任思政导师,重思想引领、时政教育创新,下沉社区开展“社区微党课”“红色故事宣讲”,年均开展时政热点解读、红色经典导读等活动50余场,推动思想引领从“理论灌输”向“实践浸润”深化。
思政导师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活动
(六)生活导师暖心护航
依托81名后勤服务骨干,重习惯养成、劳动教育,构建全员覆盖、全时保障的社区生活帮扶网络,开设“社区幸福课”、劳动实践等品牌活动,建立全时保障机制,每月定向解决设施维修、生活咨询等学生需求,以服务促教育,塑造学生责任意识与劳动品质。
生活导师开设特色劳动课
(七)校外导师赋能成长
引进26名企业行业专家、劳动模范担任校外导师,重职业导航、发展指导。定期开展就业形势讲座、行业案例研讨,年均引入企业实践案例20余项,通过校企联动引导学生深化职业认知,引导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增强个人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促进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
二、深拓场景融合,打造四域共振新生态
在社区建设中,空间设计不仅是物理载体的规划,更是导师队伍高效入驻与价值释放的核心赋能器。社区深拓思政引领、成长服务、文化浸润、产教融合四大育人场景,实现导师队伍与空间场域深度融合、双向奔赴。
(一)打造“浸润化”思政引领场域
以“红色基因+时代精神”为内核,立足学院历史文脉与地域革命传统,打造思政育人空间和阵地。建设党建思政园地与党员工作坊,形成“课程思政—实践育人”闭环育人枢纽。在共享空间设置“党史百年步道”“精神谱系”“红色人物”“时代楷模”主题长廊,利用场景优势将“四史”教育嵌入生活场景,实现“日用而不觉”的浸润式引领。
(二)搭建“生活化”成长服务场域
以“1+6+5”为建设标准,构建“需求即时响应—资源精准触达—成长全程护航”的育人生态。“1”指社区智慧学工平台,汇集18个办事主题155项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协同办”;“6”指每个学生社区都配备六大功能空间——党团活动室、辅导员工作室、谈心谈话室,社区服务站、生涯辅导站、心理驿站;“5”指构建党建领航、学习赋能、双创实践、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五位一体”的育人空间体系。
(三)创设“品牌化”文化育人场域
坚持“一社区一品牌”发展方向,将主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特色文化等融入各社区文化空间。秋实社区侧重劳动教育,建有观赏植物工厂、种苗组培室、种植基地;绿竹社区深入挖掘竹文化,建有“拓笋阁”“竹韵室”“韧竹居”;励新社区建有创想小站、领航书屋、助农直播间、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等活动室;博雅社区建有“墨艺馆”“巧艺馆乐艺馆”“云艺馆”,开展艺术手工、非遗技艺传承等美育教育。
(四)开辟“实践化”产教融合场域
“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企业导师工作室、校企联建党支部、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五类载体进驻社区,开展前沿讲堂、工匠进校园、技能竞赛月等活动,突破传统课堂边界,推动“生活场域”向“职业成长生态圈”蝶变。
三、加强机制建设,筑牢政策保障压舱石
(一)建立管理评价机制
印发《学生社区学生导师聘任管理办法》,各类导师依据职责分工、专业领域、学生需求统筹分配到各社区,各社区作为导师工作协调主体,安排导师工作任务并制定个性化工作清单,确保导师服务与学生成长需求精准对接、有序推进。各类导师管理考核由相关部门或二级学院负责,其中领航导师由组织人事处、学生工作处负责,学业导师由各二级学院、辅导员负责,通识导师、成长导师、思政导师、生活导师由学生工作处、各学生社区联合管理考核。考核主要依据导师指导情况、学生满意度、学生成才情况等内容综合评价,每学年开展优秀导师评选,并纳入学院教师职称评聘内容。
(二)深化队伍协同机制
搭建“即时—双周—每月”三级协同导师会议制度。即时层次,建立导师结对帮扶机制,针对突发问题启动“30分钟线上会诊”;双周依托学院“匠心指引”“从‘心’出发”等省、校级辅导员工作室,采取“主题交流+情景模拟”形式,增强解决问题能力;每月底,由学生工作处牵头召开导师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学生学业、生活、心理、宿舍矛盾等共性问题。
(三)完善能力提升机制
构建“基础+专项+提升”三级培训体系,通过开展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骨干培训等方式,规范队伍管理,系统提升队伍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线上依托学院 “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开设专题课程,线下组织“每周一成长”案例分析研讨会,通过“案例剖析—情景模拟—解决方案”实战路径,强化导师问题解决能力。与省内外高水平职业院校建立导师互访机制,通过实地考察、经验分享等方式,借鉴先进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