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着力建设“六型”学生社区,精心打造社区育人共同体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发布时间:2025-06-12 16:20:10

中国海洋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精神,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蓝色梦想宏才培育计划,高质量实施学生思政工作“623”工程,以“党建引领、蓝梦领航、系统集成、数字赋能、文化浸润”为发展思路,着力建设思想领航型、全面协同型、成长促进型、启智润心型、智慧互联型、资源聚合型学生社区,扎实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构建,精心打造社区育人共同体,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

一、创新建设思想领航型社区,党建引领推进效能提升

学校成立“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治理创新行动实施方案。以宿舍楼宇为单位建设党员工作站61个,组建党员先锋服务队101支,实现党组织在学生社区全覆盖。实施学生党员向学生社区报到制度,推动教工党支部进驻学生社区与学生党支部联学共建,培育打造“‘知行’学生社区党员引领计划”,开展“培根铸魂”主题宣讲行动、“学在海大”学业帮扶行动、“一路向阳”健康身心行动、“春风化雨”文化浸润行动、“港湾情深”社区实践行动,3000余名学生党员参与。在学生社区建设思政教育展厅,成立学生党员宣讲团,开展“胸怀蓝色梦想 堪当时代重任”主题宣讲300余场,开展“一名党员 一面旗帜”党员宿舍挂牌活动,评选党员示范宿舍79个,营造浓厚的社区党建示范带动氛围,让党建引领的触角有效延伸到学生社区育人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

图片 1

学生党员宣讲团在学生社区开展主题宣讲活动

二、集成建设全面协同型社区,多元主体优化联动机制

构建“两个主体、四支队伍、八个专班”的全网格社区育人队伍,健全完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组织体系。学院作为贯彻执行主体,生活园区作为工作协调主体,协同推动育人力量下沉社区。学校党委书记连续4年给全体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举办“校长下午茶”17期,职能部门负责人、院系负责同志每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及时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发展等实际问题;坚持驻楼辅导员制度和辅导员夜间值班制度,10个辅导员工作室入驻学生社区;强化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配齐建强449名本科生班主任队伍,开展“导师下午茶”“师友面对面”等活动,推动专业教师深入学生社区;在学生社区设置勤工助学岗,聘任“朋辈导师”,营造友爱互助、共同成长的社区氛围。基于八个学生生活园区,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专班,下设思政教育、管理运行和安全保障工作组,加强育人队伍多元主体的联动协同。

图片 2

举办“校长下午茶”活动,校长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三、融合建设成长促进型社区,五育并举构建生态体系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学在海大”学生社区学业指导活动,构建以辅学为主,以解惑专业思想、培养学习兴趣为辅的多层次、多方位拓展助学模式,依托“任课教师-本科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校外导师-朋辈”六位一体学业指导队伍,突出“朋辈互助”形式,汇聚学业指导育人力量,打造学生社区“辅助线”助学公益团队。举办“书香海大”学生社区“阅伴”共读、“心海泛舟”系列心理教育活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成长”项目,组织安全主题教育培训和消防演练实践,开展“宿舍文化节”“公寓文化月”,打造“慧生活”劳动教育工作室,建设“耕读茶舍”劳动教育基地,开展“润心苗圃”种植实践特色活动,将学生社区从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概念拓展到全要素融合、全环境浸润的综合性育人场域,为更好地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供强大助力。

图片 3

“耕读茶舍”社区劳动教育活动

四、深耕建设启智润心型社区,文化滋养厚植育人根基

注重特色化建设和多元共融并举,形成由48项特色工作组成的学生社区育人实践项目清单,探索构建“一区一策,一楼一品”的社区育人样态。构建“理论学习、宣讲服务、调研实践”的理论宣讲教育链,建设“自学+互学+领学”理论学习平台、“培训+宣讲”能力提升平台和“调研+实践”实践服务平台,将“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造成为学生理论学习的前沿阵地。积极构建“224N”文化育人体系,打造“向上的青春”校园文化品牌,推出全国首部展现海洋科学家风范的院线电影《逐浪之文圣常》、大师剧《文圣常》,创作《风华正茂》《青春的模样》《新生》等原创歌曲,展演《永不消逝的电波》《海之魂》《心系山海皆可平》等红色剧目,将思政引领元素有效融入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系统规划校园景观和主题展陈空间,在宿舍楼宇建设主题文化长廊,开展“宿舍墙绘”品牌文化活动,完善包含学生社区在内的一体化多层次文化建设格局,加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浸润式”教育,营造良好社区文化氛围。

图片 4

学校首部原创校园大师剧《文圣常》

五、贯通建设智慧互联型社区,数字技术赋能精准育人

优化完善学生社区智慧管理模式,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线上+线下”学生社区的同向同行。建设完备的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一卡通”信息化基础平台,全覆盖使用宿舍楼宇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实现学生生活轨迹数字化,筑牢学生社区安全防线。持续推进大数据集成平台建设,打造“百川”第二课堂系统,深度挖掘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成长发展数据,为精准思政提供数据支持。建设智能化自助服务大厅,持续推动线上服务双平台优化升级,为学生提供线上服务应用66个,建设学生管理应用65个,建设电子证明服务平台,畅通服务一号通语音呼叫系统二十四小时在线服务,落实“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完善工作闭环,多渠道有效解决学生生活服务和成长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一站式”服务保障。

六、聚力建设资源聚合型社区,服务供给升级场景模式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社区公共空间,在各园区建设形成“‘港湾’学生社区服务中心+N个共享成长空间”,因地制宜打造党团活动室、自习室、研讨室、宣讲室和文体活动室等共享成长空间,为学生在社区开展党团活动、主题宣讲、学业辅导、交流研讨和运动锻炼等提供活动场所,为整合学校育人力量和资源下沉社区、服务学生、多元化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育人平台保障。统筹部门、学院资源开展 “一站式”学生社区“家·年华”系列活动,包括 “家”之宿舍建设主题和“年华”之学生成长发展主题共25项主题活动,以项目化推进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系统化建设。科学布局学生社区生活服务保障设施,推进校内超市零售、洗护修理和照相打印等服务网点升级改造,为学生日常生活提供更加暖心的服务体验。

图片 5

建设“港湾”学生社区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衣俊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