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学院:两岸青年保护传承活化伊秉绶文化 助力老区振兴,共谱两岸乡村两岸融合发展新篇章
为引领两岸广大青年投身闽台乡建乡创,在三明学院团委、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台港澳办)、建筑工程学院的共同指导与大力支持下,7月19日起,三明学院荷花苑2号楼学生社区党支部带领闽台乡土微景观营造学社项目驱动班携手三明市云起时设计有限公司,走进三明市宁化县济村乡长坊村开展“活化‘伊秉绶文化’,助力革命老区振兴”实践活动,通过乡土微景观营造,探索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新路径。
长坊村,位于闽赣交界的古老客家村落,始建于元末明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著名书法家伊秉绶在此成长和创作,留下珍贵的墨宝。20日上午“青春萤火学堂”在长坊村村部门口正式揭牌,实践团队将以萤火之光服务革命老区,通过闽台乡建乡创活动带动伊秉绶文化产业振兴助力三明市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
(团队在长坊村村部门口举行“青春萤火学堂”揭牌仪式。三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供图)
乡村是思政教育的生动课堂,19日-20日,在建筑工程学院安显楼副教授带领下,两岸青年们穿梭于长坊村古街巷陌,深入了解古建筑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安老师指着敦眭堂门楣,详细讲述了“忠诚仁德”的含义:“忠诚,即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之心,仁德,是要有仁爱之心和高尚品德,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同情和善意。”在另一处庭院敦伦堂,安老师又向学生们介绍了“兰桂胜芳”的寓意:“兰桂都有异香,常用以比喻美才盛德或君子贤人,代表个人的才华和美德,象征着家族兴旺发达。”此外,青年们还走进了伊秉绶展览馆馆、伊秉绶曾经居住过的长永张玉衡大屋等古建筑感受古人简洁、朴实、素雅、“天人合一”、以及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理念。
(指导老师在伊秉绶故居上思政课。三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供图)
乡村是专业教育的宝贵场所,21日-22日,两岸青年对伊秉绶展览馆等古建筑展开了细致入微的测绘工作,他们精确测量每一处结构,详细记录每一个数据,认真绘制建筑草图,建立古建筑SU模型。在观摩伊秉绶书画作品过程中,团队被其精秀古媚、超绝古格、不拘泥成法、简淡秀逸的风格吸引,接下来将结合专业所学将其转绘至墙面上,提升乡村美观度及文化魅力,同时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运用。
(实践队员对古建筑进行测绘。三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供图)
乡村是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在经过深入走访调研后,队员们打算利用当地竹、土、石、柱础、石磨等乡土元素设计营造体现伊秉绶书法“蚕头燕尾”风格乡土微景观作品。为此,他们头顶烈日不畏艰辛,上山砍竹、迁桂,在田间地头锄草、搬石,为后续微景观营造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辛勤劳动,队员们体会到付出与收获的紧密关联,也深刻认识到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指导老师与团队成员上山砍竹。三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供图)
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乡村古建筑焕发出了新的教育活力,乡村不再只是记忆中的乡愁,它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课堂,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的肥沃土壤。通过实践,两岸青年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为乡村的振兴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