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杉达举办第一届上海口语传播校园论坛

来源: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22-11-29 12:27:48

1.jpg

2.jpg

智媒时代的口语传播需求与社会认同第一届上海口语传播校园论坛在我校金海校区举行,此次活动由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主办,我校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承办,是上海市社联第十六届(2022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也是我校30周年校庆的学术活动之一。开幕式上,校长陈以一与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毅共同为上海口语传播高校论坛共建基地揭牌,副校长娄斌超与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副秘书长黄晨代表双方签署协议,建立全方位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校研合作,产学共赢。开幕式由我校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院长陈健教授主持。

3.jpg

上海市社联学会处代表吴宗勇在致辞中感谢杉达、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对社联工作的大力支持。他介绍,学会学术活动月是市社联精心打造培育的品牌学术交流活动,旨在搭建平台,激发学术团体的学术创新能力和学术引领能力,已经连续举办了16年,形成了学科交融、学术交流、学派交锋的良好氛围,生动展现了社联学术团体引领本学科、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整合学科力量,共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担当。他表示,社联将持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研究,拓宽高校平台,服务好更广大的学者。

4.jpg

陈以一在致辞中表示,上海杉达学院作为一所以本科为主体的高校,学科性、学理性非常重要,是支撑大学能够培养我们所期望的人才必不可少的教育基础。杉达非常欢迎高规格的学术论坛和讲座进校,有助于提升专业竞争力和学生的职业胜任力。面向未来的人才,学生需要具备协作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也就是口语交流、表达、理解、解析能力。此次会议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研究能力,对于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和产学合作,都有重要的意义。双方共建基地实现了学校与研究会的深度合作,是学术与研究成果的共赢,共同培养具有更高水平口语传播能力、更具社会竞争力的有用人才。

5.jpg

本次论坛分为对智媒时代的传播与认同、后疫情时代媒介技术变革与口语传播演变、传播学科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等三个主题、12场报告。华东师范大学沈嘉熠教授、徐默凡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张华副教授,上海报业集团东方网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朱琪,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主持人刘凝,上海国际短视频中心执行总裁丁嘉源等口语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智媒时代背景下口语传播发展趋势和难题破解,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对口语传播领域的学科科研和学术焦点进行深度研讨。三个主题论坛分别由我校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孟繁东老师、沈超群教授、黎力教授主持。

6.jpg

林毅副教授作题为智媒语境下的口语传播报告。他提出,由于媒介科技的加持,大大加速了人和人之间口语传播的通路,人机交互把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智媒把口语传播从小众变成大众,从流失变成留存,从完整变成片段。他认为,传播既要是文字的传播,又要声音口语的传播。在智媒时代这个大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7.jpg

上海理工大学袁帆老师作题为融媒体环境中网络直播口语传播新领域、新趋向、新问题报告。她聚焦于网络直播六年发展历程里口语传播的转变,认为口语传播趋于在场化、趣味化、规范化、生活化,但过于个性化的输出会影响精准性,因此需要树立正确的口语传播理念,提升传播素养,培养口语传播人才。

8.jpg

张华副教授作题为具身存在的方式:元宇宙中个体的口语表达报告。她从网络传播入手,以《雪崩》《黑客帝国》《阿凡达》等多个文学影视作品为例解析了元宇宙的概念。她认为,元宇宙中技术层面是文科生相对比较薄弱的,但是它对于元宇宙行业和媒介至关重要。新闻传播学者逐渐形成了一些关于元宇宙本身的共识,包括交融性、沉浸式、场景化、智能、数字化,所以最重要的是人,人就是元宇宙的尺度。

9.jpg

黄晨副教授认为,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口语传播作为最基本的媒介,理应成为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被遗忘的媒介。我们相信智媒时代口语传播将你和我单独的交流转化为多主体、多重的交互,既体现了多元性、差异性,也会展现一致性和共同性。

10.jpg

徐默凡副教授作题为网络热词背后的性别意识报告。他认为,网络热词对于性别意识的表达在新时代,新的语境下面,通过隐蔽的方式,通过褒义词、贬义词对立表现出来。新词、新语我们以前认为它是社会现实及时的反映,但是语言不仅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反映,进行描述的符号工具,它也是我们思维认知的一种工具,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11.jpg

刘凝作题为新媒体时代:人的延伸的边界报告。她提出传播学需要创新,交叉学科会使更多人在人与人传播当中实现价值。针对大学里该专业育人的话题,她认为,除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还需要思考力、学习力、反省力等软实力。在这个全媒体时代,投入一份热爱就会有一份产出。

12.jpg

丁嘉源分享了制造业向互联网转型的经验分享——以姚记科技为例,他认为,传统媒体会被淘汰的可能是它的外壳、形式,不会被淘汰的是内容为王,仍然靠内容取胜。新媒体智媒的环境下,要更注重多元化的知识表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足够专业,才可以吸引用户,让他们更喜欢你的内容。

13.jpg

我校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陈立新教授以口语传播遭遇的智能破壳与时空扭曲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传播的本质就是能量交换,信息本身就是能量。能量交换需要情绪匀染和能量调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如今被自由、不被限制的新媒体、智能媒体所破壳。时空扭曲的状态下,将来的智能语音需要人格化。

14.jpg

沈嘉熠教授作题为科技影像与跨媒介传播报告。她认为,元宇宙世界的基建搭建目前尚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还处于一个不断划分、界定和界定概念的阶段,想要实现这个技术,除了底层技术之外,还要丰富内容生产作为皮肉,需要影像艺术作为新的形态,以及培养复合型跨界的传媒人才,才可以把这个概念落地。未来可以在创新性的线上教学模式、产学研一体化联动上进行尝试。

15.jpg

朱琪教授分享了新闻传播的教学实验课全媒体新闻与写作经验,教练和队员两个身份角色,表达自我、适应角色、赞美同伴的三种联系,通过业务实操、业界认知、新闻理论、场景模拟等四个课程模块,完成目标、任务、角色、舞台、自信等五个阶段,最后达到精准、个性、优化、协同、思维、创造的六个目标,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尽可能因材施教的方法。

16.jpg

上海电影职业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师陈静作题为借行业之眼,怀育人之心,启创新之旅报告。她从实践方式谈了自己关于智媒时代协同育人的看法。智媒时代需要学生在进入团队前拥有各种各样与专业相关的边缘化能力。智媒是大家的智慧能够借助媒体被别人看到,不限于传统媒体的准入门槛,随时可以在媒体上插上飞翔的翅膀,让更多人看见。所以,智媒“1”在学生手里,所有的企业、协会、媒体都是为了大家的“1”来助力。

17.jpg

我校新闻系教师江俊男作题为认同与博弈:口语传播通信技术参与资本城市化的批判性思考报告。她认为,不论媒体创新到什么程度,教育的本质是一贯的。在从事传媒教育的时候,应该更多秉持客观、履行、前瞻性的觉醒。不论面对任何一个技术表面上的繁荣和进步,都应该批判地思考是否能够满足多文明的社会需求和力量,不能完全被资本驱使,不能仅由数据驱动决策,而是要能够符合更多社会人群的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拥抱波澜壮阔的时代巨变。

18.jpg

林毅表示,此次学术论坛的开展跨出了产学研融合的坚实一步,未来,高校与社会学术团体的紧密合作会持续引进更多具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活动进入校园,进一步为知识储备库扩容,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博博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建立全方位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校研合作,产学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