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文化根脉 构建特色育人生态

发布时间:2025-04-01 07:34:02 关筱

中医康养康育学院立足中药学中医康复技术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及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等特色专业,深入贯彻落实《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提质增效指南》,以“文化浸润、专业赋能、实践育人”为主线,将中医药文化精髓融入学生社区建设全过程,打造具有时代特征、中医特色、康养特点的学生社区文化品牌,构建“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态。

一、统筹文化育人体系,厚植中医药文化底色

学院将中医药文化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构建“一核多维”文化育人体系“仁和精诚”的中医精神为核心,围绕专业特色设计“四大文化模块”:

1. 经典传承模块:设立“岐黄讲堂”,邀请老中医、非遗宣讲员开展《黄帝内经》《大医精诚》经典研读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中医药古籍整理与翻译,深化文化认同。


2. 康养实践模块:依托康复治疗、老年保健专业,开设“二十四节气养生工坊”,结合时令开展药膳制作、八段锦教学、老年健康评估等实践活动,将养生智慧融入日常生活。

\

3. 生命关怀模块:婴幼儿健康管理专业牵头成立“童心守护社”,打造“中医育儿角”,推广小儿推拿、药浴等传统技法,传递“治未病”理念。


4. 志愿公益模块学院旭日暖阳志愿服务队”定期走进社区、养老院开展义诊、健康宣讲活动,年均服务超100人次,获“优秀志愿服务团队”。


二、丰富空间文化内涵,打造沉浸式育人场景

学院以“文化可视、场景可感、精神可传”为目标,优化学生社区物理空间与文化载体:

1. 建设主题文化空间:打造“百草园”中医药文化标本室,展示中药标本、中药炮制器材、历代名医事迹;设置“康复技能体验区”,配备智能康复器械,学生可模拟老年失能照护、儿童感统训练场景。


2. 创设文化标识系统:设计中药标本”“经络帆布包”等文创产品,将《神农本草经》名句融入宿舍门牌;开发“康养文化日历”,每日推送养生知识,形成“处处有文化、时时可学习”的氛围。



3. 数字赋能文化传播线上《中医经典诵读》《康复技术微课》等资源库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兴趣,精准推送“AI体质辨识”“非遗技艺VR体验”等互动项目。

三、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学院以“文化育人+专业实践”双轮驱动,构建“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学生社区文化生态:

1. 品牌活动树标杆:举办“杏林文化节”,开展中药辨识大赛、康复技能擂台赛、中药香囊DIY“一老一小”照护情景剧展演,吸引全院500余人次参与。



2. 社团孵化促创新:支持学生成立中药实践社”“中医康复社”等特色社团,自主开发“五行手指操”“老年认知训练卡牌艾灸训练等项目其中,中医康复社团校级“十佳社团”题名


3. 跨界融合显活力:与附属医院、养老机构共建实践基地,开展“中医文化进小学”“智慧养老社区行”等共建活动;创作《本草纲目》舞蹈剧,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四、凝练文化育人品牌,形成长效发展机制

学院通过“制度保障+评价激励”巩固文化建设成果:

1. 建立协同机制:成立由党总支书记姜海洋牵头、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参与的“文化育人工作坊”,将社区文化活动纳入第二课堂学分体系。

2. 培育示范典型:设立“杏林之星”评选,表彰在文化传承、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3. 形成辐射效应:总结提炼《中医特色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指南》,开展“传统文化与社区育人”研讨会。


中医康养康育学院将持续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为魂,以专业特色为根,以学生成长为核,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辨识度”的文化育人高地,为培养“懂人文、精技能、怀仁心”的新时代健康守护者注入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张伟
以“文化浸润、专业赋能、实践育人”为主线,将中医药文化精髓融入学生社区建设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