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守护”:基于无人机应急救援“1+5+N”学生一站式社区志愿服务的科技赋能与协同育人实践

发布时间:2025-03-31 11:25:17 李玉谦

一、总体架构:1+5+N生态圈

确定结合“无人机应急救援”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确定1+5+N“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特色,这里的1就是指“无人机应急救援”高水平专业群,5是指的专业群包含的5个专业,分别是应急救援、无人机应用技术、安全技术与管理、飞机机电设备维修、空中乘务5个专业,N是与专业相关的学生社团,共有无人机创新应用协会、应急救援协会等多个学生社团。

                               主要社团联动矩阵

1.jpg

二、实施路径:四步打通社区服务链

1.需求对接:从“各自为战”到“精准匹配”

社区需求清单化:每月由学生社区委员会收集居民诉求,分类为技术型、活动型、服务型。

社团能力标签化:为每个社团打标签(如暖阳志愿服务社:视频制作★☆☆☆”“无人机创新应用协会:科技赋能★★★☆”),生成社团资源图。

智能派单系统:通过一站式社区发布任务,社团根据标签进行分配。

2.项目共创:让每个社团找到“技术+”切入点

技术赋能传统服务:表演协会、礼仪协会:编排情景短剧,在社区广场演出,穿插有奖知识问答。

数据反哺社团运营:无人机巡检发现社区儿童聚集区域→轮滑社开设免费教学点,降低追逐摔倒风险;

3.

联合行动:标准化协作流程

为提升服务社区效能,建立“需求分析—任务拆解—协同执行—成果推广”的全流程标准化机制。

策划阶段:由专业团队牵头开展需求调研,结合社区痛点和社团专长,形成模块化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分工与时间节点。

执行阶段:采用“技术展示+技能培训+互动体验”三维推进模式,同步设置安全督导岗保障活动秩序。

传播阶段:构建“短平快”宣传矩阵,通过短视频纪实、图文报道等形式多维度呈现服务成效。

4.成果共享:构建社团价值共同体

荣誉认证机制:

通过“定量数据+定性评价”综合评审,团队可获得校级荣誉认证、优质资源倾斜及对外展示机会,激发社团持续创新动能。

资源联动生态:

建立一站式社区资源共享池,开放设备、场地、数据等核心资源预约权限,引导社团在协作中实现资源互补与价值共创。

三、保障机制:让松散社团“握指成拳”

1.资源统筹平台

物资共享池:无人机、摄像机、音响等设备集中管理,按需预约;

人才交换计划:社团成员可短期“兼职”其他社团。

2.轻量化管理制度

15分钟协作会:每周固定时间召开线上短会,仅讨论跨社任务进展与堵点;

“三个一”承诺:每次联合行动需明确1个负责人、1份分工表、1张进度

3.风险防控

权责清单:无人机操作、人身安全等高风险环节由专业团队全程把控;


四、阶段成果与可复刻经验

1.已验证的落地案例

1)“应急救援社区服务”计划

协作主体:无人机协会(安全巡检)+应急救援社区服务(急救培训、风险普法)

服务内容:为社区提供“安全防护三件套”——无人机高空隐患巡查、心肺复苏急救教学、安全法规咨询,形成“技防+人防”双保险。

实际成效:覆盖5个社区300余户家庭,发现并整改阳台坠物、消防通道堵塞等隐患89处,开展急救演练23场,与多家单位开展合作。

2)“暖阳志愿服务队”计划

协作主体:暖阳志愿服务队(行动关怀)+应急救援协会(风险排查)

服务内容:面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开展“爱心关怀”“手绘安全知识卡片”等暖心行动。

实际成效:累计服务特殊群体180人次,化解心理危机事件12起。

2.可复刻经验总结

功能模块化:拆解为“科技救援”与“人文服务”双路径,适配不同社区需求,高校可自由组合社团资源。

低门槛启动:无需高端设备,普通无人机+基础社团技能即可开展服务。


责任编辑:蔡媛媛
科技赋能与协同育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