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讲坛】油遂起:科大的校风传承
我是山东矿院20世纪60年代的毕业生,毕业后曾在校学习生活了6年,后来因工作原因又返回学校,所以,我对学校60多年的发展历史较为熟悉,几乎见证了学校一步步发展的历程。现在山东科技大学拥有在校生36000多名,本科专业80余个,在省内已凭着一点点积累的影响力成为一所颇有名气的高校,这与我当时在校学习的山东矿院已不可同日而语。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眨眼间,几十年过去了。眼看着山东科技大学蒸蒸日上繁荣发展,我心里仍不时泛起在山东矿院学习生活的情景片段。那段岁月,让我时时不能忘怀。
现在山东科技大学的本科专业是四年制,而在20世纪60年代山东矿院本科学制是五年。我是1964年入学的,按照正常情况,本来应该在1969年毕业,可是后来正好赶上,导致我推迟到1970年才离校。当年我读大学时,学校规模并不大,只有采矿系、机电系和经济系3个系,在校生总人数不超过1500人,教职工约400名。学校是由山东矿院、江西矿院、淮南矿院、济南工学院调整组建而成,各方面都百废待兴,亟待调整和完善。当时校园比较破旧,环境比较差,教学场所拥挤,也没有像样的操场,我们刚入学时不得不借部队闲置的营房学习。
条件困难,不仅没有让人消沉,相反却激起了当时山东矿院人的斗志。人们常说,一张白纸容易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我们就开始在这张白纸上描绘我们的理想之画。当时,学校领导把握时机,广泛发动师生,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全校上下齐出动,共同抓校风、促学风,响亮地提出了“一年一个新变化,三年创出新水平”的口号。学校领导带头下基层,抓点带面,各处室和系部领导都建立起自己的工作联系点,学生辅导员则与班级同学同吃、同住、同学习、同活动。大家言行举止都用高标准、严要求来规范自己,真正做到“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心相通、行相同、情相融、师生关系紧密,全校上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大家都以身为山东矿院的一员为荣,以为学校增光添彩为豪,全校上下处处呈现生动活泼的喜人景象。
短短的几年中,学校的办学条件变了,校容校貌也焕然一新。师生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铺好了一条条宽敞的道路,修建了400米跑道和标准操场,开挖砌筑了当时山东高校唯一的校内游泳池,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使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单位。
就在这种艰苦创业的奋斗中,我们也凝聚出山东矿院良好的校风。良好的校风铸就了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了学不厌、诲不倦、败不馁、成不骄的精神。
山东矿院是工科学校,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从事煤炭工业专门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技术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始终受到严谨、治学、求实、求真的学风的熏陶。首先是严。严格考试制度,不得旷考,不得作弊,严格补考;严格升留级制度,不迁就、不姑息;严格课堂纪律,上课期间不交头接耳,不随意进出课堂。上课时,老师言谈举止规范,从不讲与授课内容无关的话题。当时大学生数量很少,全国高校一共招13万人,再加上我们这些学生大都家境不好,包括我上一届、我这一届和我下一届大都是从农村长大的,上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当时我们没有一个作弊的,同学们学习都很刻苦。二是求实。要求学生学到实际有用的东西,学习中杜绝“假大空”,不论实验课还是实习现场教学,学生都必须应知必会,并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实践操作。三是真。工程技术涉及的科学知识是多门多类的,有抽象的,也有具体的。这些知识在具体的工程中无处不在。大家都明白,没有真才实学,从事工程建设时,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前两年的基础课学习中,学校多次组织我们到工厂和煤矿参观学习。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每门课程结束,就会进行专业课现场实习,熟识现场环境,了解现场工艺,亲自验证和巩固已学的专业知识。那时实习很认真,至今有些实习场景仍仿佛就在眼前。1968年秋天,我们在枣庄矿北大井进行专业课实习,专业课老师宋振骐带着我们几个同学到井下采煤工作面,熟悉矿井开掘和认识开采布局、工作面支护以及顶板压力表现形式。每到一处,他都详尽讲解,遇到危险之处,就立即让学生避开,而他自己则亲力亲为,仔细观察,记录现场的情况。他那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求真的学者风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像他这样的良师严师,在山东矿院比比皆是。
我们这一代学生在校期间时间比较长,受良好的学风熏陶,大家患难与共,学习还是非常努力,只要一有机会,我们就会主动坐到教室自学,或者到图书馆查阅专业资料,会主动邀请老师给我们辅导,尽量多学一点,学好一点。大家都来自贫寒家庭,来自农村,深深懂得求学机会来之不易,不能让年华付诸流水,不能辜负老师和亲人的期望。
尽管我们这一代学生专业课学习不系统,但大家基础课学得很扎实,加上坚持向实践学习、向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向工人学习,各方面提高都很快。与其他院校相比,虽然我们资源不如别人,但我们在实践中更优秀,毕业后很多同学迅速成为华东煤炭战线的骨干,有许多同志还成为煤炭系统的各级领导者。我们学校的毕业生中,涌现出多位矿务局局长、党委书记等。
正是由于这种良好的校风与学风,我们学校的影响力不断扩大。1965年教育部在济南召开全国高等院校领导人会议,让山东矿院党委书记刘子光同志介绍办学经验,会后《大众日报》《光明日报》专门刊发介绍学校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引得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纷纷前来参观。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当年的青年学生已到暮年,我们的母校——山东科技大学在这种良好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天的辉煌,是多代科大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优秀的科大精神的引导下,学校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为中国的发展富强培养更多更好的栋梁之材。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