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情笔记 | 宋易儒:一名新晋辅导员的“育人手记”
前言
红色是朝阳的光辉
绿色是柳枝的婀娜
蓝色是映雪湖的微波
白色是月光的清澈
这一切,都是青春的颜色
他们用青春陪伴青春
他们用温暖延续温暖
贴近学生
以浸润式教育引领学生成长
是他们的初衷
服务学生
打通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
是他们的使命
他们就是“住楼辅导员”
宋易儒,男,中共党员,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博学书院第一学生党支部书记。毕业于山东大学,2024年8月入职,目前负责学院在烟台基地的党建、心理、资助等工作,所带班级为车辆工程221-222班、车辆(智能网联)2241班。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知不觉半年多过去了,2024年8月份,我正式告别了学生时代,开启了辅导员生涯,回首这段时光,既有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欣慰,也有面对挑战时的深思。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我深刻体会到辅导员工作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心灵的对话与价值的传递。从日常事务的琐碎到思想引领的深度,从个体需求的关注到集体凝聚的推动,每一段经历都让我对“育人”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春·破土:从“职场新人”到“心灵园丁”的蜕变
入职第一天,面对办公桌上的档案与学生名单,我曾忐忑:自己真的能成为数百名学生的“引路人”吗?
半年后,我逐渐懂得辅导员不是“全能解答者”,而是“成长土壤的培育者”。当学生因学业焦虑失眠时,我不再急于给出建议,而是陪他梳理情绪,引导他重拾信心;当学生纠结考研或就业时,我帮助他们厘清自身优势,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原来,“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能唤醒学生的内在力量。
夏·耕耘:在平凡中捕捉教育的微光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而我们是耕耘者,汗水灌溉在每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去学生宿舍“串门”,去课堂“旁听”,深夜陪同学生就医,调解学生矛盾等等,在此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教育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藏在每一个被看见、被尊重的细节里。
秋·铸魂:润物细无声
从一名学生党员到学生党支部书记,身份的转变让我倍感责任重大,始终觉得学得还不够多,做得还不够细,看得还不够远。“欲事立,须是心立。”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党建工作的“源头活水”,时刻提醒自己边做边学,辅导员既是“播种者”也是“学习者”。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将党的要求与青年成长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冬·蓄力:“种树”与“育人”的共鸣
半年间,我常想起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如今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清晰的理解,首先不仅要扎根在学生之中,而且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多研究,多掌握一些技能,帮助学生少走一些弯路。其次,要开枝散叶,抓好日常工作。围绕“开学第一课”、心理健康教育、消防安全培训、假期安全班会、学生干部例会等举措,让思政教育覆盖到每一位学生。最后,要学会耐心等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尊重每一位学生,懂得教育的“滞后性”,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在未来绽放光彩。
在这半年里,我褪去了“萌新辅导员”的慌乱,却依然保持着对教育工作的敬畏之心。辅导员所做的是“用生命影响生命”,与学生共同成长,或许没有立竿见影的回报,但当听到学生说“您让我相信未来可期”时,我知道:
每一份真诚的陪伴,都在为某个年轻生命的绽放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