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建设高校 > 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沧海社区“沧海·有为”“构筑反诈屏障,守护青春安全”专题反诈教育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3-31 14:47:00 唐振瑛

为有效应对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向高校渗透升级的严峻形势,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联合南山公安分局反诈中心、深圳大学沧海学生社区,于2025年3月27日在沧海校区致腾楼938会议室举办“构筑反诈屏障,守护青春安全”专题反诈教育讲座。本次活动特邀南山公安分局反诈中心曹警官,通过案例剖析、情景模拟、技术解析等多元化宣教形式,为师生讲解了科学系统的反诈防护体系。

1.png

近年来,随着金融诈骗手段的智能化升级,高校师生及高学历群体成为重点侵害目标。曹警官通过实例讲解,如中科院某研究员遭遇虚假投资诈骗损失500万元、某高校博士生被骗80万元,其中50万为网贷等典型案例,暴露出高学历群体“专业自信反成认知盲区”的特殊风险。犯罪分子利用大数据精准画像,通过伪造专业资质证书、搭建仿真投资平台、编撰专业话术等手段实施定向诈骗。

针对校园高发的三大类诈骗类型,反诈专家进行深度拆解:在虚假投资领域,诈骗分子以“内部渠道”“保本收益”等话术进行诱导;票务诈骗聚焦演唱会等文娱场景,利用代拍服务、非强实名票转售等漏洞实施资金套取;变异刷单骗局则衍生出约拍任务、快递扫码抽奖等新话术,本质仍为“先垫付后返利”的诈骗逻辑。对此,警方提炼出“强实名票不转售、非官方平台不交易”“所有垫资即诈骗”等简明应对法则,并提出“灵魂三问”验证机制:

1. 是否与对方线下见面?电信诈骗100%不会线下见面。

2. 资金流向对公账户还是个人账户?诈骗APP资金流向个人账户。

3. 提现失败如何处理?骗子会回避回答此问题。

以上三点直指电信诈骗“非接触性”“资金链路异常”“回避风险预案”三大核心漏洞。

活动现场,曹警官完整还原中科院研究员受骗劝阻场景,生动演示诈骗话术中的操控话术;并对比展示正规平台与诈骗APP在界面上的差异,特别指出“个人账户收款”“强制屏幕共享”“要求删除聊天记录”等高风险信号。

在应急处置教学环节,有同学提问如果已经被骗,第一时间该做什么?曹警官强调要立即报警,保存转账凭证、聊天截图、APP安装包等电子证据,利用好“黄金30分钟”。

2.png

曹警官强调,当前诈骗犯罪已形成“技术黑产+心理操控+资金洗白”的完整产业链,师生群体需重点防范复合型诈骗陷阱,如以学术合作为名的投资诈骗、以实习内推为饵的信息窃取等新形态犯罪。全体师生应牢记全国反诈专线96110,对任何涉及资金往来的线上交往保持“延迟决策”警惕,共同筑牢校园金融安全防线。

3.png

此次专题教育活动通过解剖诈骗逻辑、传授实战技巧,切实提升师生对新型诈骗的“事前识别、事中阻断、事后处置”全链条应对能力。后续学院、社区将持续发力,推动反诈意识转化为常态化防护行为,全力守护同学们青春成长的安全屏障。

责任编辑:李梓墨
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联合南山公安分局反诈中心、深圳大学沧海学生社区举办“构筑反诈屏障,守护青春安全”专题反诈教育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