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同行·社区共治" ——"一站式"学生社区创新实践案例

发布时间:2025-04-21 16:41:53 医学院

从田间地头的听诊问诊到社区网格的健康档案管理,从传统医学技能实训到智慧医疗创新实践,医学院通过"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实现了医学教育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让"白衣天使"的成长足迹深深印刻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更探索出一条"专业报国、社区育人"的中国特色医学人才培养新路径。

医学院立足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平台,构建"育人阵地+实践平台"双轮驱动的创新体系,通过专业教育、思政引领与基层治理的有机融合,形成"校-院-社"协同联动的医学生培养新范式。

一、资源集成:构建实践支持中枢

学校整合教务、学工、团委等跨部门资源,在社区内设立社会实践专项支持中心。通过设立"三下乡"专项经费,配套技能培训、物资统筹、保险保障等全流程服务体系,有效破解医学实践项目落地难题。

二、机制创新:打造校地联动样板

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构建"学生诉求-社区响应-校地协同"的闭环机制。依托社区议事厅平台,组织学生与属地卫健部门开展联席会议,积极探索将基层调研发现的农村医疗薄弱环节转化为校地共建项目。未来,当学生的调研笔记变成卫健部门的红头文件,当社区的议事记录转化为政府民生工程,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里开始流淌着青年医者的智慧。

三、育人实践:创设思政教育场景

社区内创新打造"健康服务实践工坊",通过模拟基层诊疗场景开展技能实训。同步开设"医者初心"微课堂,邀请在实践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典型讲述基层行医故事。在这里,标准化病人与AI辅诊系统共同构建育人场景,医学生的白大褂上不仅沾染着实验室的药水味,更浸润着田间地头的泥土芬芳,物理空间由此升华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坐标。

四、实践成效:彰显社区育人价值

1. 创新转化:通过社区双创孵化平台,推动"三下乡"成果转化为"AI辅诊系统""慢病智能药盒"等实践项目,其中3项研究目前校级创新项目孵化;

2. 长效共建:依托校社协同机制,与淄博、临沂等地共建4个医学实践基地,实现志愿服务从"候鸟式"短期活动向"扎根式"常态帮扶的转型升级;

3. 成长赋能:运用社区"成长档案"大数据系统实时追踪学生实践轨迹,形成个性化能力发展图谱,近三年85%参与学生凭借社区服务经历获得用人单位优先录用。当一份份电子健康档案连成乡村振兴的民生图景,当学生的实践日志转化为职业发展的能力认证,"大健康"理念在社区育人中落地生根。

4.荣誉积淀:累计获评市级、省级、国家级社会实践优秀团队6支,优秀项目”2项,优秀个人23人次,服务事迹被大众网、中华基层网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形成"实践育人有温度、服务基层有回声"的良性循环;

"医心益行"义诊宣讲团为代表的实践团队,生动诠释了社区育人的丰硕成果。这支由护理学、口腔医学、康复治疗学等多专业学生组成的队伍,深入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基层社区,开展口腔健康宣教、急救技能培训等特色服务。在老旧社区诊所里,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龋齿预防知识;在村口大槐树下,他们手把手教授心肺复苏操作,累计服务超800人次,其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不仅赢得居民"比自家孩子还贴心"的赞誉,更荣获"省级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中华网以《青春闪耀乡村振兴路》为题进行专题报道,评价其"用专业知识架起城乡健康桥梁,展现了新时代医学生的赤子情怀"。

展望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一站式"社区的枢纽功能,打造"需求发布-团队匹配-服务追踪-效果评估"的实践模式。使社区微空间真正成为医学生"悬壶济世"的启蒙地、"精业笃行"的练功场、"报国为民"的大舞台。在这方寸之间的育人场域里,新时代的"赤脚医生"正在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医疗服务的青春答卷。


责任编辑:史乘齐
"医路同行·社区共治" ——"一站式"学生社区创新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