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朋辈心理之树扎根在社区沃土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已成为新时代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载体。为激发学生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我校心理中心依托“校-栋-层-舍”四级朋辈心理组织体系,以“朋辈心理进社区”为抓手,构建了“组织架构-制度保障-活动赋能-评价激励”全链条工作机制。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学生深度参与社区治理的典型经验,现将具体经验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架构,夯实朋辈队伍基础
立足学生社区治理需求,创新打造“校-栋-层-舍”四级网格化朋辈服务体系。以校级朋辈心理工作站为中枢,统筹资源调配与战略规划;楼栋分部结合学科特色打造品牌心理项目;楼层心理保健员开展日常心理监测与活动组织;宿舍心理信息员作为“神经末梢”实时反馈情绪动态,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服务网络。同步构建人才培育机制:通过公开招募吸纳具有组织策划特长的学生骨干,建立“胜任力评估标准”,将培训参与度、活动创新性、服务实效等纳入考核指标,实现“选拔-培养-进阶”闭环管理。该体系运行以来,服务响应时效显著提升,实现了“社区有网格、网格有骨干、骨干有成长”的良性生态。
二、完善培养机制,提升朋辈专业能力
围绕学生心理服务需求,形成“基础理论奠基—场景模拟强化—社区实践内化”的朋辈互助能力提升路径。依托“朋辈心理骨干力量成长训练营”,面向校院两级心理骨干开展分层培养,设置情绪管理、人际支持等核心模块,创新融入OH卡、房树人绘画、小物件等心理工具教学。搭建校园心理倾听平台,2022年正式启动全省首家校园心理倾听平台——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系统,由通过全国高校心理委员MOOC培训认证的学生担任朋辈倾听员,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心理支持服务。针对基层队伍实施精准化培训,楼层心理保健员重点强化心理动态监测与活动设计能力,配套标准化工具包;宿舍心理信息员通过“讲座+情景演练”模式提升心理危机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实现全校宿舍长队伍赋能全覆盖,有效筑牢学生社区心理安全防线。创新构建“专业教师理论指导+社区辅导员实务带教”双轨协同机制,实现“知识传授”与“经验传承”的深度融合。
三、创新品牌活动,深化朋辈心理育人
紧扣学生成长需求,构建“品牌活动+智慧服务+社区协同”三维生态,突出朋辈群体的示范带动效应。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为核心,心理游园会作为主轴项目,联动开展朋辈互助团体辅导、专题沙龙等20余场主题活动。在3·21睡眠日推出睡眠知识科普、10·10精神卫生日举办广场系列活动等特色项目,同步针对新生入学、毕业季设计适应团辅、旧书漂流等定制服务,形成贯穿学业周期的朋辈支持网络。创新构建“AI+朋辈”智慧服务体系,打造24小时智能心理咨询平台,通过AI情绪识别算法精准匹配自助资源库,同步设置朋辈骨干轮值应答,实现“线上即时响应+线下深度支持”双轨服务。深化“社区+”协同机制,在学生社区打造由舍长牵头的减压空间,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赋能等举措,将朋辈心理服务嵌入学生生活场景,构建“服务有温度、协同有实效”的育人格局。
四、优化评价体系,激发朋辈内生动力
建立“过程量化考核+朋辈成果可视化展示”评价体系,持续激发朋辈参与动能。推行“一站式”考评体系,设置服务时长、活动频次及质量等指标,通过“线上记录+线下复核”实现精准评估。此外,成果可视化展示,年末开展“朋辈心理骨干力量成长训练营成果展示大赛”,通过情景剧展演、服务案例汇报等形式呈现工作成效,吸引上千名师生观看交流。该体系实现“以评促建”与“以展促优”的良性循环,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服务比例,形成可复制的社区心理育人评价范式。
通过“组织建设制度化、服务开展常态化、成果转化可视化”的创新实践,“朋辈心理进社区”工程已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育人模式。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治理模式,不仅提升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更培育了新时代青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为高校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范本。
编辑:社区党工委李政东
一审:柯珂(师)
二审:许雷宇(师)
终审:林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