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工业大学劳动教育课,包进传统文化,品出感恩滋味
春分时节,万物萌新。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劳动教育理念,3月20日,内蒙古工业大学组织首批70余名大二学生走进饮食中心,在食堂师傅的指导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春分包饺子”劳动实践课。揉面、擀皮、调馅、捏褶……同学们以劳动致敬传统,用美食传递感恩。
劳动教育:双手创造幸福滋味
“原来饺子皮要中间厚、边缘薄!”“师傅教我的花边捏法终于学会啦!”活动现场,饮食中心的师傅们化身“劳动导师”,从和面技巧到馅料调配,手把手传授经验。学生们分组协作,从生疏到熟练,从“翻车”到“出师”,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劳动的成就感。
“劳动不仅是技能,更是成长必修课。”活动负责人表示,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生活场景,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培养踏实肯干的品格。
春分话传统:舌尖上的文化传承
春分“昼夜均而寒暑平”,自古有吃春菜、竖鸡蛋等习俗。饺子形似元宝,寓意“纳福迎春”,更承载着阖家团圆的文化内涵。活动中,师傅们还向同学们讲述春分节气的民俗故事,揭秘饺子从汉代“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演变而来的历史。
“以前只觉得饺子是家常饭,今天才知道它背后有这么多文化密码。”一名同学感慨道。传统文化与劳动实践的结合,让节气“活”了起来,也让文化自信扎根心间。
感恩传递:致敬父母与劳动者
“想拍张照片给爸妈看!以前在家都是他们包饺子给我吃,今天我也能露一手了。”不少同学将亲手包的饺子拍照发给家人,用行动表达感恩。活动还特别设置“送饺暖心”环节,学生们将热腾腾的饺子送到食堂师傅、保洁阿姨手中,感谢他们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
“孩子们包的饺子或许不够美观,但这份心意最珍贵。”一位食堂师傅眼眶微湿。这场春分之约,不仅让感恩教育润物无声,更搭建起学生与劳动者之间的理解桥梁。
劳动教育未来计划:
持续耕耘,静待花开
内蒙古工业大学将持续深化劳动教育内涵,未来计划推出系列实践课程:
1、“四季耕耘”农耕体验:春种秋收,在校园农场感知土地的力量;
2、“匠心工坊”手工艺课堂:剪纸、陶艺、木工,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
3、“劳动+”主题月活动:结合端午、中秋等节日,打造文化实践品牌。
春分,是节气,更是成长的契机。当传统文化遇见劳动教育,当感恩之心化作指尖温度,这堂“色香味俱全”的实践课,必将成为学子们大学生活的温暖印记。
下一站劳动课堂,等你来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