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训”并举 服务轨道交通行业发展
柳州铁道技术职业学院因新中国铁路而生、随新时期铁路而强,以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为鲜明特色,深入校企合作、坚持“育训”并举,发挥类型教育职能,服务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全面推进广西“双高”学校建设。
(一)校企合作融合发展
1.依托“双平台”,夯实复合型人才培养基础
依托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教集团和广西轨道交通行指委“双平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教师、校友代表组成的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的双专业负责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教学团队组建、实训实习平台搭建、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助推专业建设改革发展,校企共建产业学院3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4个,开发专业教材85本、项目化课程262门。
2.培养模式改革,多途径推进现代学徒制
联合企业成立现代学徒制研究中心,共同制定《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管理办法》,推进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等6个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与金华地铁、深圳地铁等6家轨道公司开展订单培养,与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沿海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创新铁路“2+1”定向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适配度,增强专业人才的岗位适应力。2021年为铁路企业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1124人,用人单位验收合格率达99.9%。
3.对接产业集群,实训基地特色鲜明
按照“校企共建、深度参与、互补有无、资源共享”的建设原则,学院紧跟铁路发展,与南宁局集团联合打造“互融共生”的高水平实训基地。校企互补有无、深度融合。高铁供电综合实训基地由柳州供电段总工程师全程参与设计实施,充分体现了路局需求和标准,得到了国铁集团工电部竞赛专家的高度认可,连续两次举办国铁集团职工技能竞赛。学校依托专业优势搭建“全、真、新”铁路工作环境,建成了覆盖车、机、工、电、辆、供于一体的全链条、集群化、高共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新建、改扩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1个,打造人才培养、技能大赛、技能鉴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企业培训“六位一体”的实践育人平台。教学设备总值2.9亿元,生均设备值1.9万元,校外铁路实训基地47个。
(二)服务成效广西领先
1.模式优化,增强产学研服务功能
结合我校“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以岗导学、服务基层”办学特色,聚焦铁路行业和广西区域需求,以专业群为主体,以产业学院、工程研究中心为支撑,构建“专业群+实体(产业学院、工程研究中心)+项目”模式,强化产学研一体化技术服务体系功能,开展技术合作研究。近两年,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3个,成立工程技术中心17个;获市厅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101项,横向技术服务项目53项,获授权专利208件,各类应用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到账678.11万元。
2.依托平台,构建产业服务新格局
围绕行业产业关键领域、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企业转型升级,拓展产学融合路径,依托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产学研创用一体化科技创新服务新格局。依托产业学院、工程技术中心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助力区域产业升级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实施“企业+平台+团队”运行模式,推进“产学研创”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近两年,新增服务小微企业38家,对接服务企业产品研发、升级改造项目53项,完成科技成果和专利转化13项,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4154.25万元。
3.聚焦行业,拓展培训服务新模式
构建“联盟制•定制式”职业培训新模式,精准契合轨道交通行业企业需求。联合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等9家行业名企,根据联盟企业的特点和优势,组建不同类别、衔接紧密、优势互补、功能完整的“联盟制”培训团队,规划出不同团队所承担培训项目的方向、种类和范围,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针对行业关键岗位的工作要求及职业资格标准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联合企业共同研究制订培训方案、培训标准、课程标准,对培训课程进行“定制式”设计开发,提供个性化培训方案,精准契合行业企业需求。目前,学校已成为十几家铁路行业企业的定点培训单位,年均开展企业培训达14万人次。
4.搭建平台,助力高铁技术“走出去”
学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技术技能出口,开发双语教学及培训资源包,面向东盟轨道交通院校输出专业优质资源,先后举办6期“泰国轨道交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班”,并与印尼火车学院、马来西亚职教司联合举办“轨道交通管理干部培训班”。依托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资源平台,开展“三阶段•联盟制•标准化”中泰创新型高铁人才培养项目,建立中国一东盟职业教育特色合作项目,开发国际化教材7本,向泰国、老挝等东盟国家输出“柳铁特色”职业教育标准15个,其中国际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8个、国际化课程标准7个。有效助力中国高铁技术“走出去”。
)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