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黄蓝绿”实践育人新模式:辽宁传媒学院人文学院铸魂工程案例
一、案例背景
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辽宁传媒学院人文学院积极探索“四色”育人新模式,构建“红色”育爱国,“绿色”育劳动,“黄色”育志愿,“蓝色”育实践育人新模式,改模式整合第一、二课堂两个课堂体系,在学校的领导下,协同地方、行业、企业构建“四方联动”的运行机制,搭建红色教育实践、志愿服务、双创实践、劳动实践、专业实践“五位一体”的平台。着力于通过加强实践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现思政与实践的有效融合,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二、工作思路
(一)爱国教育强思想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并积极开展实地调研工作,安排学生参观乡村振兴示范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投身乡村振兴的使命感。
(二)志愿服务振农业
1.文化助力农业品牌建设
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为乡村农产品进行品牌文化包装,为农产品设计具有文化内涵的品牌名称、广告语和产品故事,提升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2.农业技术与文化传播
协助乡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文化普及活动。学生可以将农业技术资料进行翻译、整理和编辑,使其更易于农民理解和接受;同时,开展文化讲座,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3.农产品营销推广
参与乡村农产品的线上线下营销推广活动。通过撰写宣传文案、运营社交媒体账号、组织促销活动等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农业产业发展。
(三)劳动教育高能力
1.乡村生产劳动体验
安排学生参与乡村生产劳动,如农作物种植、采摘,农产品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劳动中掌握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体会农民的辛勤劳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2.乡村环境整治劳动
组织学生参与乡村环境整治工作,包括村庄清洁、垃圾分类、河道治理等。通过这些劳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为乡村建设美丽宜居环境贡献力量。
3.劳动教育课程与评价
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教授劳动理论知识和劳动技能技巧。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成果等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实践。
(四)专业实践升水平
1.乡村文化调研与整理
开展乡村文化调研项目,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地方戏曲等进行调研和整理。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方法,采访民间艺人、收集民间故事、记录地方方言,形成乡村文化资料集,为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素材。
2.乡村文化传播与推广
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开展乡村文化传播实践。学生可以创建乡村文化公众号、制作乡村文化短视频、编写乡村文化宣传手册等,通过专业的文案创作和编辑能力,将乡村文化推向更广泛的受众,提升乡村文化影响力。
3.乡村文化建设项目参与
鼓励学生参与乡村文化建设项目,如乡村图书馆建设、文化广场设计、村史馆文案撰写等。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同时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五)双创实践促创新
1.创新思维培养课程与讲座
开设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和讲座,融入乡村振兴案例。引导学生从专业视角出发,思考如何在乡村文化产业、乡村旅游等领域开展创新实践。例如,开展教授创意写作、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课程。
2.乡村文化创意项目孵化
鼓励学生结合乡村特色资源,开展文化创意项目。如开发乡村主题的文创产品(包括民俗故事集、乡村风景明信片、特色手工艺品等),设计乡村文化旅游路线和体验项目,通过双创实践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3.创新创业竞赛与实践基地
组织学生参加乡村振兴相关的创新创业竞赛,提供实践基地和指导教师。在竞赛和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市场竞争意识,推动乡村创新发展模式的探索。
三、主要做法
(一)基于目标与乡村需求对接开展调研
组织实践团队成员实地调研乡村发展现状与需求,与乡村干部、村民代表进行访谈,了解乡村在产业发展类型与规模、生态环境现状、文化传承情况、人才结构与需求、社会治理问题等方面的详细信息。对乡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农产品市场情况、文化活动场所等进行实地考察,分析乡村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形成详细的乡村发展调研报告。
(二)围绕乡村振兴重点领域设计实践内容
1.产业振兴实践
组建农产品营销推广团队,负责品牌设计,挖掘农产品特色,突出地域文化与品质;与电商平台合作为乡村建线上店铺、培训农民,组织直播带货,展示农产品生产过程;开展市场调研,协助制定分级分类标准和营销策略,推动农产品精细化加工与差异化销售。
2.生态振兴实践
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行动,广泛开展生态理念宣传活动。举办讲座,张贴海报、发放手册讲解环保知识,组织村庄清洁、植树造林等实践活动,增强村民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3.文化振兴实践
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挖掘与整理工作,成立乡村文化调研小组,由文化、历史、民俗等专业师生组成。深入乡村各个角落,采访村里的老人、民间艺人等,收集乡村的历史故事、传说、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信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建立乡村文化数据库。
4.人才振兴实践
扎实开展乡村人才培训工程,根据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制定全面的人才培训计划。组织支教团队,定期到乡村学校开展支教活动。支教课程除了基础学科知识外,还包括兴趣拓展课程,如音乐、美术、体育、科技创新等,丰富农村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三)创新组织实施方式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搭建校地社资源共享平台,整合高校的教育、科研资源,社会组织的项目资源和乡村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在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流通,促进各方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项目实施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四)构建科学评估体系全面评估实践效果
通过问卷调查、村民座谈会了解村民对实践活动在改善生活、促进发展方面的看法和感受,乡村干部依据实践活动对乡村发展规划落实情况和对乡村工作推动作用,重点从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治理能力角度评估,实践团队成员则根据实践目标达成、自身能力提升情况以及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自我评估并反思团队协作和活动组织合理性。
四、工作成效
(一)乡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1.产业发展水平提升
电商营销和品牌建设使农产品销售增长,知名度和竞争力提高,线上销售额上升,解决滞销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实践团队指导产业规划,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工制造业兴起,农产品深加工比例和附加值增加,乡村旅游发展,产业结构更趋多元。
2.就业与创业机会增加
乡村产业发展使经营主体增多、规模扩大,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缓解劳动力外流问题,减少村民外出务工成本,提高家庭收入。人才培训和电商发展改善创业环境,激发村民创业热情,返乡人员创业,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二)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1.文化产业与活动蓬勃发展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文化旅游项目运营让文化产业兴起,乡村特色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文化产业收入逐年增加,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乡村文化节、民俗展览、传统技艺培训等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本地村民的积极参与,还吸引了周边地区游客前来观赏体验,成为乡村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提升了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乡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1.人才素质显著提升
(1)专业技能提高:通过各类人才培训活动,乡村人才在农业技术、电商运营、乡村旅游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参加培训的农民能够熟练运用所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电商运营人员掌握了更先进的网络营销技巧,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2)综合素质增强:在教育帮扶和职业规划指导下,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升学率有所上升,同时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积极变化,更加关注乡村发展,积极参与乡村公共事务。
(四)社会综合效益全面提升
1.乡村治理水平提高
(1)村民参与意识增强: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村民积极参与乡村规划讨论、文化活动组织、环境治理等工作,民主协商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乡村治理更加民主、科学。
(2)矛盾纠纷减少:随着乡村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生态改善,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利益分配更加合理,因经济利益、环境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明显减少。同时,通过开展法治宣传和教育活动,村民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乡村社会更加稳定有序。
2.社会影响力扩大
(1)示范带动作用明显:该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结合的模式受到周边乡村和其他地区的关注和学习。不少乡村借鉴相关经验,开展类似的实践活动,推动了更大范围的乡村振兴实践。同时,高校和社会组织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成果,为政府制定乡村振兴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2)校地社合作更加紧密:通过实践活动,高校、社会组织与乡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和信任关系。各方在合作中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发展机制。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乡村振兴,也为高校的实践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平台,为社会组织拓展了服务领域,实现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