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星”引领聚合力 “红”“智”共绘新蓝图 ——江西工程学院“北斗星”党建品牌介绍
一、党建品牌名称
北斗星
二、党建品牌logo
三、党建品牌理念
以党建为引领,传承、弘扬好新时代北斗精神,锚定办学根本任务和办学定位,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专业特色,以红色文化和天工文化为育人底蕴,构建“党建引领定向、专业筑基强能、文化培根铸魂”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党建与业务深融互促,着力培养应用型数智人才。
四、党建品牌内涵
浩瀚星空中,北斗星向来是重要的航行指引。学校发展历程亦是如此,从创办之初开展无线电家电培训,到如今构建电子信息专业群,再到成立北斗产业学院,始终深耕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积极传承弘扬“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彰显专业特色。这一品牌建设深度融合创新应用基因与红色文化传承:北斗导航作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典型应用,精准契合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学校秉持新时代北斗精神和天工文化所蕴含的应用创新精神,与井冈山精神“敢闯新路”的红色基因相交织成独特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打造“1+N,即北斗星·红智”党建品牌矩阵,切实激发基层党建活力,使党建品牌成为培养既“红”又“智”应用型人才的聚力纽带。
五、党建品牌构思
“北斗星”党建品牌Logo设计富有深意,由党旗、圆环及基座三部分组成。
1.党旗:体现党建引领作用。
2.圆环:以齿轮造型为圆环,代表学校在党建引领下,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各项工作环环相扣共筑立德树人同心圆;七颗人造卫星组成北斗七星,象征着北斗导航的定位和指引作用,既代表着各支部建设要以“七个有力”为标准,也代表着学校以工学为主,理、文、经、管、艺、教等七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特色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圆环中间的“立德树人 北斗引航”飘带及寓意《天工开物》的书籍,代表学校的办学根本任务和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以及文化底蕴;环形下部为学校教学楼建筑群剪影图,体现学校的所有教学工作在党建引领下进行。
3.基座:由“5红”+“5智”10个二级学院党建品牌为矩阵构成,体现学校以全面培养既“红”又“智”人才为目标,以“北斗星”校级党建品牌为引领,各基层党组织的“北斗星·红智”党建品牌为支撑,构成“1+N”党建品牌体系,形成全校党建一盘棋,凝心聚力,赋能融合,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格局。
4.各基层党组织党建品牌:
电子信息学院党总支 “北斗星·红芯”
语言与传播学院党总支 “北斗星·红传”
土木工程学院党总支 “北斗星·红筑”
抱石艺术学院党总支 “北斗星·红光”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 “北斗星·红马”
机关党总支 “北斗星·红领”
学生社区直属党支部 “北斗星·红育”
招生直属党支部 “北斗星·红帆”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党总支 “北斗星·智算”
智慧产业学院直属党支部 “北斗星·智慧”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党总支 “北斗星·智造”
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 “北斗星·智管”
教育与健康管理学院党总支 “北斗星·智教”
六、党建品牌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传承、弘扬好新时代北斗精神。“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生动诠释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学校将新时代北斗精神、红色文化和天工文化融入党建品牌建设,使其成为构建特色党建体系的重要实践路径,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传承“自主创新”精神,推动党建+业务融合
一是构建“党建+科技”体系。创新“支部建在项目上、党员冲在一线上”模式,将教师党支部建在学科前沿、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上,精准开展应用型科研,激发创新活力。学校率先在全省民办高校建立算力中心、华为开发者创新中心,成立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和成立北斗产业学院,实施“AI+教育”九大工程,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抢占行业先机。学校9次代表江西参加“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两项产品获得“优秀产品奖”,2024年学校获得“优秀科技创新企业奖”。
二是党建引领创新人才培养。学校党委坚持党建为引领,把方向、抓党建、强监督、保稳定、促发展、惠民生,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坚持以“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项目转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特色。“教学改革”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科竞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广泛深入,“创新实践”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空间,“项目转化”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动力源泉。根据江西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公布2023年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获奖名单的通知》,学校获奖总数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名列第一,在全省46所本科高校中名列第七。学生在第九届华为ICT大赛中国实践赛江西省赛中荣获本科组云赛道省级一等奖3项、网络赛道三等奖3项。
(二)弘扬“开放融合”精神,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一是深化教育对外开放。在40余年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学校发展空间,稳步推动学校国际化进程,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打造精品国际合作交流项目。近年来,学校共招收来自巴基斯坦等34个国家共计300多名来华留学生来校学习,派出40余人次进行海外文化交流,选拔了80余名教师攻读海外硕士博士,接待了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泰国、韩国等来访团组共计20余批次。
二是推动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学校先后加入江西省工业信息安全产教联盟等4个产业联盟,与华为、麒麟等企业合作,开发智慧校园鸿蒙版APP,促进校企协同育人。
三是创新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学校将天工文化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推进红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深化《江西省红色教育规划(2024-2028年)》落实,完善红色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提升思政育人质量。
(三)践行“万众一心”精神,凝聚强大发展合力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把方向。学校扎实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最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通过主题党日、红色实践等强化师生家国情怀,打造“党委-支部-党员”联动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2024—2027年)》等文件,评选出一批党建“双创”校级培育创建单位,发挥党组织在育人、科研、服务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党建+教学”“党建+科研”“党建+征兵”“党建+就业”等工作亮点纷呈。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在新余市民办高校最先成立妇联,成为深受广大女教职工和女大学生信赖的“温暖之家”。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作用,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打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示馆。2022—2023年,学校连续两年获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测评A等次(优秀)。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任务清单落地见效,“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获A等级,并成功入选教育部示范社区。
二是强化校企社协同促发展。学校深化产教融合,联合企业、行业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组织师生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服务,将高校资源与社会需求对接,实现“校地共生”。据不完全统计,学校优秀校友返赣投资达300余亿元,其中投资新余近15亿元,留余600余人,投资江西其他地方280余亿元,为助力江西高质量贡献了力量。
三是强化文化浸润聚共识。通过校训精神传承、校友榜样宣传、校园文化节等,塑造团结奋进的校园文化。设立新生圆梦助学金、天工奖学金、学生困难补助金,实行考研奖励等,营造互助共进的校园生态。落实“五个任务清单”,统筹发展和安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筑牢安全防线,共筑和谐校园。
(四)坚持“追求卓越”精神,力争学校发展新辉煌
一是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围绕把学校建设成省内一流、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这一目标,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围绕学校年检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两大中心任务,实施“大抓落实年”行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在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中表现卓越,位列全省第4,全国第92名。
二是强化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基础工作来抓,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每年评选“江工最美教师”“教学十佳”等先进典型,组织教师参加高级研修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培育精益求精的育人精神。经过多年努力,基本建成了一支数量与办学规模相适应,水平与学科建设相适应,素质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结构合理、专业对口、相对稳定并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师资队伍。
三是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积极落实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和新余市“6313”行动计划,加强新工科建设,重点建设以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为引领的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等5个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深化产学研合作,建有省级大学科技园、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省级创新创业基地、江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省级创新平台5个。
学校将持续深化“北斗星”党建品牌建设,以理想信念筑基铸魂,不断提升“北斗星”党建品牌文化内涵,强化价值引领凝聚共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做到关键环节有组织把关、关键时刻有党员支撑、关键步骤有党员先行,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构建全链条协同机制,通过组织力提升推动治理效能升级,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赋能学校内涵式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