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院设计赋能社区美育实践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4-11 13:14:35 艺术

一、案例背景与建设愿景

艺术设计学院以“设计赋能社区美育实践”为核心,依托学生党支部、“艺茹往希 为美赋德”辅导员工作室、“艺传新承”学生志愿服务团队,聚焦“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创新构建“设计浸润-美育渗透-文化滋养三维育人体系。通过挖掘东方美学智慧、融合现代设计思维,将美育深度融入思政育人全过程,培育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创新设计能力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艺术人才。

二、创新实践路径与实施策略

(一)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文化育人能力

专业能力提升:工作室为辅导员搭建美育学习、交流和实践平台,通过参与研讨会、交流活动,不断更新知识技能,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例如,卞希羽老师指导的《锦绣丝路万里同风——新时代无锡精微绣的传承者》项目荣获多项省级、市级奖项,刘泽源老师在无锡市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中斩获一等奖,充分展现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育人成效。

经验交流与合作:工作室定期举办建设研讨会,联合其他辅导员工作室共同探讨美育工作新模式、新方法。如4月联合“艺匠心澜”辅导员工作室举办“如何做好美育工作”研讨会,5月联合“心花绽放”修养轩举办“以美育人”研讨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提上来”的方式,深化美育工作高度和深度,提升育人工作温度和效度。

     

(二)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格局,强化文化育人实效

协同育人平台搭建:工作室着力打造“经师”与“人师”相结合的全员思政队伍,构建专职辅导员、专业教师、班主任、校友队伍的协同工作平台,强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通过“设计+思政”实践育人新机制,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实现课程思政改革的多维度推进。

全场域思政教育模式:依托专业课程,工作室构建“设计+思政”育人平台,定期开展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等活动,促使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增强“课程思政”实效。例如,通过组织“艺术青年说”系列论坛、寻访红色地标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全面科学地理解新命题、新征程和新蓝图。

        

(三)开发思政课程组合,深化文化育人内涵

美育思政课程开发:工作室以美育贯穿思政课堂,围绕“美育育人”培养方向,开发美育思政课程,从爱国主义、意志品质、知行合一、行为规范等方面深刻讲述美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同时,开创“5+X”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包括思政教育、学风建设、日常服务、职业规划、心理关爱五个教育服务板块,提升入校教育的价值引领实效。

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工作室推进“行走的思政课”建设,以党建带领团建,寻访红色地标为主路线,结合社会实践项目,深入挖掘非遗潜力,助推乡村振兴。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实现文化育人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培育青年学生榜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榜样力量引领:在工作室各项育人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青年学生榜样。他们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更在社会实践中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例如,工作室团队成员前往团市委、市团校送教上门,将服务对象向社会力量延伸,带领学生团队提升社会参与度,为社会服务领域的“民心工程”贡献力量。

基层就业奉献:大批艺术学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悟基层治理,毕业后选择前往基层就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这些青年学生榜样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为其他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三、实施成效与影响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实施,艺术设计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多元协同育人格局初步形成,全场域思政教育模式得到有效推进,美育思政课程开发取得丰硕成果,社会实践育人体系日益完善,青年学生榜样不断涌现。这些成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追求、文化理想和家国情怀,也推动了学生社区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四、经验总结与展望

本案例的成功实施得益于学院对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得益于辅导员队伍的辛勤付出和团队协作,得益于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未来,艺术设计学院将继续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不断创新文化育人模式和方法,丰富文化内涵和活动形式,努力打造具有更高影响力、更强示范性的文化品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戴莉
“设计赋能社区美育实践”为核心,聚焦“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创新构建“设计浸润-美育渗透-文化滋养”三维育人体系。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国有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